[发明专利]蓄冷热交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44441.2 | 申请日: | 2013-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64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鬼头佑辅;长泽聪也;鸟越荣一;太田阿誉;安部井淳;长谷波大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F28D1/053 | 分类号: | F28D1/053;F28D20/02;B60H1/3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建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冷材料容器 冷媒管 凹部 蓄冷热交换器 蓄冷材料 彼此接合 嵌合凸部 直接冷却 酒窝 高刚性 开口端 空气室 填充率 邻接 翅片 冷媒 收容 保留 覆盖 配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冷热交换器。蓄冷热交换器(6)具备冷媒管(20)、翅片(25)以及蓄冷材料容器(30)。与冷媒管(20)邻接地配置有蓄冷材料容器(30)。蓄冷材料(50)以在蓄冷材料容器(30)内保留空气室(55)且填充率小于90%的方式收容在蓄冷材料容器(30)内。在蓄冷材料容器(50)的内部,蓄冷材料容器(30)具有多个凹部(36、37)。凹部(36、37)呈酒窝状。多个凹部(36、37)在顶部分彼此接合,提供高刚性。蓄冷材料容器(30)通过嵌合凸部(38)而定位于冷媒管(20)。开放型的凹部(36)的开口端被冷媒管(20)覆盖。蓄冷材料(50)能够流入开放型的凹部(36)。由此,蓄冷材料(50)与冷媒管(20)直接接触,被冷媒直接冷却。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380041660.8、申请日为2013年6月20日、发明名称为蓄冷热交换器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以2012年8月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2-175184号为基础申请权,通过参照将该基础申请的公开内容引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制冷循环系统中使用的蓄冷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3所公开那样,公知有在作为制冷循环系统的热交换器之一的蒸发器上附加有蓄冷材料的蓄冷热交换器。这些蓄冷热交换器具备以与冷媒通路管接触的方式设置的蓄冷材料容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29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91250号公报
专利文献3: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2004035818号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蓄冷热交换器的课题之一在于与温度变化相伴的蓄冷材料的体积变动。蓄冷材料随着温度变化而发生体积变化。另一方面,优选蓄冷材料收容在封闭的容器内。若因蓄冷材料的体积变化而使得容器变形,则可能发生热传导降低、引发蓄冷材料泄漏等不良情况。因此,希望避免容器的变形。
蓄冷热交换器的另一课题在于蓄冷的速度。蓄冷速度能够以向蓄冷材料吸收并存储低温的速度来进行评价。对于以往的蓄冷热交换器,从蓄冷速度的观点考虑而要求改进。
观点之一认为,冷媒管的外壁与蓄冷材料容器的外壁这两方阻碍冷媒与蓄冷材料之间的热传导,损失蓄冷速度。
另外,另一个观点认为,高温的空气与蓄冷材料容器直接接触而阻碍低温向蓄冷材料积蓄。
另外,另一个观点认为,由于从蓄冷材料容器的外壁到蓄冷材料中的热传导距离大,因此阻碍低温向蓄冷材料积蓄。
另外,另一个观点认为,由于蓄冷材料容器的内部的热传导率低,因此阻碍低温向蓄冷材料积蓄。
蓄冷热交换器的课题之一在于冷媒管与蓄冷材料容器的定位。冷媒管与蓄冷材料容器彼此需要配置成标准的位置关系。这样的位置关系也有助于在冷媒与蓄冷材料之间获得所期望水准的热传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经过了改进的蓄冷热交换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抑制了蓄冷材料容器的变形的蓄冷热交换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蓄冷速度快的蓄冷热交换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改善了冷媒与蓄冷材料之间的热传导的蓄冷热交换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44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回收水中固体垃圾的设备
- 下一篇:一种含有不凝气体的环形分隔装置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