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实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组合梁构成的框架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43668.5 | 申请日: | 2017-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61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计静;张士龙;周利剑;滕振超;刘迎春;卢召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34 | 分类号: | E04C3/34;E04C3/293;E04B1/19;E04B1/58;E04B1/98;E04H9/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 代理人: | 曹爱华 |
地址: | 163319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式 钢管 混凝土 组合 构成 框架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实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组合梁构成的框架,其特征在于:这种实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组合梁构成的框架由组合柱(1)和组合梁(2)通过节点(3)连接构成,组合梁(2)水平设置在组合柱(1)之间,节点(3)为内填自密实细石混凝土的外套整体式节点;外套整体式节点包括带有上连接环(4)和下连接环(5)的节点外管(6),上连接环(4)和下连接环(5)上均设有螺栓孔(12),节点外管(6)上部有上加强带腔环板(7),下部有下加强环板(8),上加强带腔环板(7)水平向外延伸形成内腔相通的节点端梁的上翼缘钢管(9),下加强环板(8)水平向外延伸形成节点端梁的下翼缘钢板(17),节点端梁的上翼缘钢管(9)与节点端梁的下翼缘钢板(17)之间为节点腹板(11),节点端梁的上翼缘钢管(9)上设置有端梁连接板(10),节点腹板(11)预留螺栓孔(12);组合柱(1)为节段式实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组合梁(2)为体外预应力上翼缘为矩形钢管混凝土的工字型蜂窝梁;节点(3)通过上连接环(4)、下连接环(5)与组合柱(1)固定连接,节点(3)通过端梁连接板(10)及节点腹板连接板与组合梁(2)连接,组合梁(2)和节点(3)的节点端梁的上翼缘钢管中浇筑自密实细石混凝土,浇筑完自密实细石混凝土后,组合梁(2)的自密实细石混凝土和节点端梁的上翼缘钢管(9)中的自密实细石混凝土是贯通的,养护后与节点外管(6)形成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组合梁构成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节段式实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由内管(15)、节段式外管(16)及内、外层混凝土构成,节段式外管(16)带有连接环,内管(15)的连接部位与节段式外管(16)的连接环相互错开;首先连接内管(15),然后连接节段式外管(16),确保内管(15)始终高于节段式外管(16),在内管(15)中、内管(15)与节段式外管(16)的夹层中浇注异强混凝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组合梁构成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体外预应力上翼缘为矩形钢管混凝土的工字型蜂窝梁将上翼缘做成矩形钢管(14)的形式,上翼缘钢管两端上焊接预留螺栓孔(12)的梁连接板(26),形成上翼缘为矩形钢管的节段式工字型蜂窝梁,然后向翼缘矩形钢管(14)中浇筑自密实细石混凝土;在工字型蜂窝梁底两端设置端板(24),进行体外预应力筋(21)的张拉锚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组合梁构成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字型蜂窝梁的工字型腹板上布置横向加劲肋(1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实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组合梁构成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翼缘为矩形钢管混凝土的工字型蜂窝梁将梁端设置有削弱段(19),削弱段(19)是上翼缘为钢管混凝土的工字型蜂窝梁,削弱段(19)的横截面为变截面的,自两端向中心横截面逐渐缩小,削弱段(19)的中点处横截面最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实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组合梁构成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削弱段(19)为可拆卸的,削弱段(19)的两端上翼缘设置有削弱段连接板,削弱段腹板设置有螺栓孔(12),削弱段(19)通过一端削弱段连接板及削弱段腹板与组合梁(2)连接,削弱段(19)通过另一端削弱段连接板及削弱段腹板与节点端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实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组合梁构成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节点端梁上开洞(2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实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组合梁构成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应力筋(21)是直线型的,通过加劲板(23)约束。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实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组合梁构成的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工字型蜂窝梁下部布置带内凹槽的转向块(22),预应力筋(21)形成折线型或者曲线型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366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