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压三通管坯分区加热控温设备及其加热控温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37187.3 | 申请日: | 2017-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20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朱瑞;陶杰;靳凯;郭训忠;陈林育;刘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兴洋管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C37/29 | 分类号: | B21C37/29;B21C29/00;B21C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创益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6 | 代理人: | 柴淑芳 |
地址: | 22581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压 三通 分区 加热 设备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压三通管坯分区加热控温设备及其加热控温方法,包括L型移动炉座(1),L型固定炉座(6)和感应涡流加热装置,所述的感应涡流加热装置,包括上感应加热线圈(7a)、下感应加热线圈(7b)、前感应加热线圈(7c)和后感应加热线圈(7d),分别设置在管坯的上部、下部、前部、后部;上感应加热线圈、下感应加热线圈两者电路相互独立,可以统一控制或独立控制,以产生用于加热金属管坯的相同或者不同磁场,所述前感应加热线圈和后感应加热线圈设置在管坯的轴向方向,对于较难加热到的管坯端面处也能实现稳定加热,以实现非接触式分区加热和均温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管材成形设备领域,涉及一种改善管件晶粒组织的温度控制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分区加热控温方法,以及基于此方法设计的一种分区加热控温设备。
背景技术
热压三通的成型工艺是通过对其管坯进行局部塑形变形,以获得三通管尺寸。为了达到局部塑性变形,对管坯通常的加热方法是采用焦炭炉或者反射炉对其管坯料进行整体加热后料进行局部加热。,在用水冷方法已加热管坯进行局部冷却以满足热压成型工艺的要求。其不足之处在于:通过该种热压成型方法过程需要接触加热,同时管件表面有火焰接触会产生氧化,对于温度的控制不够精准,同时不能形成场内均温,整体组织结构不均匀,影响管件整体性能,对于局部温度的控制不够稳定,最后成形的质量也不够稳定。时间较长,生产效率低,且不节能,以对环境产生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同时精确控制场温,达到产品达到所需组织要求的加热及温度控制方法。
另外,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让三通管坯上下部分实现不同加热温度,同时在场内实现均温的加热控温设备。
一种热压三通管坯分区加热控温设备,包括L型移动炉座(1),L型固定炉座(6)和感应涡流加热装置,在L型移动炉座(1)的下方有三个导柱(5),对应L型固定炉座的三个导柱孔(10),在合炉时导柱(5)和导柱孔(10)配合起导向作用;在L型移动炉座(1),L型固定炉座(6)的上下部分都装有两对红外感应器(2),用于感应设备内部温度;L型移动炉座(1),L型固定炉座(6)均设置有循环水冷装置(3),通过红外感应器(2)得到的温度数据,根据该温度数据调节控制阀改变循环水冷装置(3)的水流大小,起到水冷的效果;所述的感应涡流加热装置,包括上感应加热线圈(7a)、下感应加热线圈(7b)、前感应加热线圈(7c)和后感应加热线圈(7d),分别设置在管坯的上部、下部、前部、后部;上感应加热线圈、下感应加热线圈两者电路相互独立,可以统一控制或独立控制,以产生用于加热金属管坯的相同或者不同磁场,所述前感应加热线圈和后感应加热线圈设置在在管坯的轴向方向,对于较难加热到的管坯端面处也能实现稳定加热,以实现非接触式分区加热和均温场。
所述的分区加热控温设备,在每个红外感应器端部固定安装有超声波步进马达(8)使感应器(2)在滑槽的有效行程能滑动。
所述的分区加热控温设备,所述循环水冷装置设置在管坯的中心轴水平面上,在冷却装置的下部加有一层隔热层,隔绝上部冷却装置对管坯下半部温度的影响,所述循环水冷装置的管道布局为蛇形排布,管道往复式的排布在炉座的中部位于管坯中轴线上,在整个冷却装置运行时,随着水流在管道中流动,带走大量的热,使上部的加热场的场温下降、通过水流大小,来控制温度的下降,使得在管坯上半部分可以进行快速降温,或管坯上部在温度到达指定温度后,不再继续上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兴洋管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江苏兴洋管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71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