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齿圈的齿厚测量工具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35661.9 | 申请日: | 2017-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5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杜雪松;黄玉成;朱才朝;宋朝省;刘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5/06 | 分类号: | G01B5/06 |
代理公司: |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50201 | 代理人: | 唐开平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齿圈 测量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齿轮测量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内齿圈的齿厚测量工具。
背景技术
渐开线变齿厚齿轮,简称变齿厚齿轮。它属于一种渐开线齿轮,在垂直于轴线的各个端截面中的齿形都是渐开线,仅各截面中的变位系数不同。根据中国专利文献CN102353312A公开的一种小角度变齿厚齿轮的齿厚测量工具及其测量方法的背景技术中记载:对于渐开线变齿厚齿轮的齿厚测量,因难以精确定位而不能用常规工具及方法检测齿轮齿厚, 特别是在线加工时在机精确测量变齿厚齿轮的齿厚十分困难。
对于变齿厚内齿圈的齿厚测量,目前还没有专用的齿厚测量仪,仍然存在上述的困难。目前,采用内齿圈齿厚测量仪进行齿厚测量时,一方面,该测量仪体积过大,单独配置,往往需要将齿圈带到内齿圈齿厚测量仪上去,使用不方便;另一方面,针对变齿厚内齿圈,需要测量多个方向的位置参数,过多的移动使变齿厚内齿圈的齿厚测量精度降低,操作过程又复杂,不适用于在线加工中的进行测量。
发明内容
针对变齿厚内齿圈的齿厚测量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内齿圈的齿厚测量工具,它在很多场合都能快速、精确测量变齿厚内齿圈的齿厚,且操作简单,便于携带。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百分表表盘、端面定位部件、螺旋测微机构和量棒距测量机构,百分表表盘安装在螺旋测微机构的顶端,端面定位部件设在螺旋测微机构的中部,量棒距测量机构安装于螺旋测微机构的底端。
本发明的使用过程是:将端面定位部件两边的横梁支座置于齿圈的一个端面上,自然状态下量棒距测量机构的固定测头和移动测头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伸展到最长状态;调节螺旋测微机构,将量棒距测量机构的测头精确移动到内齿圈的待测齿面的横截面上,获得测量点距端面的距离值H,锁定螺旋测微机构,用量棒距测量机构测出内齿圈待测齿面的横截面上的量棒距,在百分表盘上读出量棒距值,即M值。
由于本发明用来测量内齿圈齿厚,采用百分百表与螺旋测微结构,测量精度高;本发明的关键自由度少且结构刚度较大,测量精度又进一步提高。本发明在测量变齿厚内齿圈时,只需要将端面定位部件的底座靠在内齿圈的一端面,调整好测头高度,就可以直接在百分表上读出该截面上的量棒距,快捷方便。
所以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能快速、精确测量变齿厚内齿圈的齿厚,且操作简单,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螺旋测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端面定位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的量棒距测量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量棒距测量机构;2.端面定位部件;3.螺旋测微机构;4.百分表表盘;11.固定测头; 13. 量棒距测量机构支座;14. 移动测头;16.水平楔形滑块;17. 竖直楔形滑块;18. 复位弹簧端盖;19.复位弹簧;
21.支座滑块;22.紧定螺母;23.横梁支座;24.横梁;
31.测微螺纹筒;32.螺旋测微机构支座;33.固定套筒;34.微分筒;35.卡槽;36.微分螺母;37. 棘轮旋钮;38、螺母;39、锁紧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百分表表盘4、端面定位部件2、螺旋测微机构3和量棒距测量机构1;百分表表盘4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在螺旋测微机构3的顶端,端面定位部件2通过定位卡槽嵌合在螺旋测微机构3中部的螺旋测微机构支座32上,量棒距测量机构1通过螺纹连接安装于螺旋测微机构3的底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56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双浮筒平台钓鱼船
- 下一篇:一种渔船用起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