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压驱动煤层气井排采管式泵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35454.3 | 申请日: | 2017-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166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6 |
发明(设计)人: | 吴仕贵;王旱祥;兰文剑;王凤林;石郑健;彭宏钊;鲍蕊;车家琪;陈松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47/08 | 分类号: | F04B47/08;F04B53/10;F04B5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11323 | 代理人: | 权鲜枝;何立春 |
地址: | 10009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 驱动 煤层 气井 排采管式泵 | ||
本发明属于煤层气开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压驱动煤层气井排采管式泵。包括变径法兰接头部分、动力缸部分、动力缸柱塞泵接头部分及柱塞泵部分,动力缸部分包括无杆腔动力管线、有杆腔动力管线、缸底、动力缸内筒、活塞、活塞杆、导向套及动力缸外筒,其中动力缸外筒的上、下端分别与变径法兰接头部分和动力缸柱塞泵接头部分连接,动力缸内筒的上端与缸底连接,下端通过导向套与动力缸柱塞泵接头部分连接,活塞杆与导向套滑动连接,活塞杆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和活塞和柱塞泵部分的柱塞连接,无杆腔动力管线和有杆腔动力管线与缸动力缸部分的无杆腔和有杆腔连通。本发明采用液力无杆排采,解决了杆管偏磨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层气开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压驱动煤层气井排采管式泵。
背景技术
煤层气排采是通过抽排将水从煤层气井内排出,使煤储层压力降低到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值以下,从而使吸附态甲烷解吸为大量游离态甲烷并运移至井口。
煤层气主要存在于山区,现有的煤层气排采设备大都是石油开采的常规抽油设备,需要在山体之上建造开采平台,对山体破坏严重,极易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且所建造平台可利用空间小,要想实现商业化生产,需要由几口甚至几十口井组成的基于单井排采机理井群来达到这一目的;常规抽油设备中的抽油杆容易造成偏磨,大大缩短了检泵周期,故而大大增加了成本,严重影响了煤层气排采的连续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驱动煤层气井排采管式泵,以解决现有抽油设备中的抽油杆容易造成偏磨,缩短了检泵周期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压驱动煤层气井排采管式泵,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变径法兰接头部分、动力缸部分、动力缸柱塞泵接头部分及柱塞泵部分,所述动力缸部分包括无杆腔动力管线、有杆腔动力管线、缸底、动力缸内筒、活塞、活塞杆、导向套及动力缸外筒,其中动力缸外筒的上端与变径法兰接头部分连接,下端与动力缸柱塞泵接头部分连接,所述动力缸内筒设置于动力缸外筒内、且上端与缸底连接,所述动力缸内筒的下端通过导向套与动力缸柱塞泵接头部分连接,所述动力缸柱塞泵接头部分上设有连通内外腔的通孔,所述活塞杆容置于动力缸内筒内、且与导向套滑动连接,所述活塞杆的上端设有与动力缸内筒的内壁滑动连接的活塞,下端与柱塞泵部分的柱塞连接,所述无杆腔动力管线和有杆腔动力管线由变径法兰接头部分引入、且分别与缸动力缸部分的无杆腔和有杆腔连通。
所述无杆腔动力管线和有杆腔动力管线结构相同,均包括动力钢管、穿越接头、动力管接头及动力软管,其中穿越接头穿过变径法兰接头部分上设有的穿线孔、且两端通过动力管接头分别与动力钢管和动力软管连接,所述动力钢管位于变径法兰接头部分的外侧,所述动力软管设置于变径法兰接头部分的内侧、且与缸底上设有的动力缸上进液口或导向套上设有的动力缸下进液口连通,所述穿越接头与变径法兰接头部分上的穿线孔通过动力密封环密封。
所述变径法兰接头部分包括上变径法兰接头、法兰连接螺栓、弹簧垫片、法兰连接螺母及下变径法兰接头,其中上变径法兰接头和下变径法兰接头的通过法兰连接螺栓和法兰连接螺母连接,所述上变径法兰接头和下变径法兰接头之间设有弹簧垫片。
所述上变径法兰接头包括上变径连接管及与其端部连接的上法兰盘,所述上法兰盘上对称设有上法兰豁口,所述下变径法兰接头包括依次连接的下变径连接管、颈部及下法兰盘所述下法兰盘上对称设有下法兰豁口,所述上法兰盘与下法兰盘通过法兰连接螺栓和法兰连接螺母连接。
所述动力缸柱塞泵接头部分包括出液口接头和双接头,其中双接头的下端与所述柱塞泵部分的壳体连接,上端内壁设有阶梯孔,所述阶梯孔由内到外分别与出液口接头和动力缸外筒的下端连接,所述出液口接头的上端与所述导向套连接,所述出液口接头的侧壁上沿周向设有多个出液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54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压机节能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软管泵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