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32494.2 | 申请日: | 2017-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888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胡凤益;张石来;黄立钰;陶大云;张静;黄光福;胡建;道金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陈超 |
地址: | 650091***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野生稻 无性繁殖 培育 生态类型 遗传位点 稻作 携带 收获 种植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具有多年生性的多年生稻的方法,培育携带长雄野生稻多年生性遗传位点的适应不同生态类型的多年生稻,实现种植一次能够连续收获2年及2年以上,提高稻作生产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遗传育种学领域,具体涉及利用长雄野生稻(Oryzalongistaminata)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
背景技术
针对人为长期过度耕作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1989年国际稻作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IRRI)提出发展多年生陆稻,在旱地上种植多年生陆稻获得粮食收入的同时达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目的。从那以后,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开始了多年生稻遗传改良的探索。多年生稻(Perennial Rice,PR),顾名思义,就是种植一次可以连续收获多年的稻作品种及其生产技术。栽培稻,即通常说的现代改良稻作品种,无论是亚洲栽培稻(O.sativa)还是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其野生种都具有多年生的特性。一般来说,多年生稻主要是利用栽培稻自身稻桩上的腋芽、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的匍匐茎、长雄野生稻(O.longistaminata)的地下茎等三种方式实现稻作的多年生性,然而腋芽和匍匐茎由于不能忍受冬季的低温和干旱等环境因素没有获得更多的进展,而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特性发展多年生稻,不论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逐渐有了新的突破。
1991年,法国学者Ghesquiere研究认为长雄野生稻地下茎的表达和胚败育基因(D1)连锁在一起位于水稻第2号染色体;1998年,日本学者Maekawa研究认为长雄野生稻的地下茎(Rhizome,Rhz)同位于第4染色体上和无叶舌基因(lg,liguleless)连锁;2003年,国际稻作所的Erik.J.Sacks研究认为地下茎的表达受到隐性或部分隐性基因控制。然而该系列研究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没有真正用于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具有多年生性的多年生稻的方法,实现了多年生稻种植一次能够连续生长2年及2年以上,还可以利用不同多年生性遗传位点的组合,培育出适应不同生态类型的多年生稻,提高了稻作生产效益。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以长雄野生稻为父本,以第一栽培稻为母本进行杂交获得第一F1代;
(2)将所述第一F1代自交,得到第一F2代;
(3)筛选出携带多年生性遗传位点的第一F2代,其中所述多年生性遗传位点包括主效位点和微效位点;
(4)携带多年生性遗传位点的第一F2代连续自交得到后代材料,从中选育出多年生稻品系,所述多年生稻品系携带多年生性遗传位点,即具有多年生性状。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5)利用步骤(4)选育出的具有多年生性状的多年生稻品系做供体,以第二栽培稻做母本,通过杂交将多年生性遗传位点导入至栽培稻中,获得第二F1代;
(6)所述第二F1代与第二栽培稻为父本进行回交,再自交,筛选出携带多年生性遗传位点的多年生稻。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栽培稻是RD23。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所述第二栽培稻为楚粳2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未经云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24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