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尾气后处理装置的减排效果评价方法、系统及测试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31277.1 | 申请日: | 2017-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407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胡磬遥;黄成;李莉;楼晟荣;王鸿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徐秋平 |
地址: | 2002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尾气 处理 装置 效果 评价 方法 系统 测试 设备 | ||
1.一种尾气后处理装置的减排效果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的减排效果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预置的标准循环工况下,采集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车辆与速度相关的参数、油耗、气态污染物浓度、颗粒污染物浓度;
建立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车辆油耗模型,以计算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单位时间车辆油耗;
建立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车辆气态污染物、颗粒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模型,以计算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车辆气态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因子、颗粒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因子;
根据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车辆油耗模型,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车辆气态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模型、颗粒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模型,建立基于标准循环工况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油耗及排放模型的逐秒排放因子计算模型,以计算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污染物的累计排放量;
根据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污染物的累计排放量,建立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逐秒和单位里程油耗恶化率和污染物减排率计算模型,以计算减排效果评价;所述减排效果评价指标包括标准循环工况下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循环累计总油耗、污染物单位里程排放因子,标准循环工况下车辆污染物逐秒减排率,及标准循环工况下车辆污染物单位里程减排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的减排效果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采集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车辆与速度相关的参数、油耗、气态污染物浓度、颗粒污染物浓度的步骤之后,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的减排效果评价方法还包括:检测所采集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油耗、气态污染物浓度、颗粒污染物浓度是否符合测试要求;若是,继续所述建立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车辆油耗模型,以计算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车辆油耗的步骤;若否,则重新采集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油耗、气态污染物浓度、颗粒污染物浓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的减排效果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循环工况是指:
满足测试中必须包含稳态工况和自由行驶工况,稳态工况即指以固定的车速在道路上行驶,自由行驶工况即指根据道路实际交通情况在道路上行驶;
满足加装尾气后处理装置前后试验车辆、道路、试验工况的试验路线要保持一致,稳态工况、自由行驶工况的进行的顺序要保持一致,安装后处理前后的车辆载荷一致,载荷在车辆最大载荷的10%~100%范围内;
满足测试中的稳态工况、自由行驶工况要覆盖从怠速、5~30km/h内低速、31~60km/h内的中速、和61~120km/h内的高速;
所述测试要求为满足标准循环工况,且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全过程速度分布曲线、加速度分布曲线相似性分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的减排效果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与速度相关的参数包括全程车辆车速、全程车辆加速度、全程速度平均值、全程速度分布曲线、全程加速度分布曲线;
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车辆油耗模型是以全程车辆车速、车速的一阶微分、和车速的二阶微分为输入,以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单位时间车辆油耗为输出;
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车辆气态污染物、颗粒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模型是以全程车辆车速、车速的一阶微分、和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单位时间车辆油耗为输入,以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车辆气态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因子、颗粒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因子为输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后处理装置的减排效果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车辆油耗模型及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加装前和加装后的车辆气态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模型、颗粒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模型通过包含19项多项式的三元三次多项式、若干个函数中心点分布于模型空间内的径向基核函数建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127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立式真空吸尘器
- 下一篇:一种能量回收装置实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