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纵臂成型模具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29300.3 | 申请日: | 2017-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34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林铭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铭源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37/12;B21D4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成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纵臂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在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表、家电和通讯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依靠模具成型,模具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产品质量的高低,因此,模具被称之为“百叶之母”。用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模具生产的工艺水平及科技含量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与产品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产品的质量、效益、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由于模具自身的特点,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保持这些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而现阶段我国模具的生产加工,甚至是一些大型企业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材料的不合理应用,生产周期过长,产品淘汰率太高,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太频繁等等。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现的类似问题,提高产品回收率,减少开发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有利于产品的开发及创新。
汽车纵臂托架的特点是尺寸精度要求较高,传统的加工方式是下料三块板,成型后进行焊接,由于下料时有偏差,手工成型不到位,焊接后工件变形过大,质量达不到图纸要求,生产效率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纵臂成型模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上模机构和下模机构;所述的上模机构包含上模座、左凸模、右凸模、导套;所述的上模座上并列设置有左凸模和右凸模,上模座的两角设置有导套;所述的下模机构包含底板、顶料板、下模座、顶料杆、左顶料块、右顶料块、左凹模、右凹模、导柱;所述的底板上设置有顶料板,顶料板上并列设置有左顶料块和右顶料块,左顶料块和右顶料块上分别设置有顶料杆,顶料杆的上方设置有下模座,下模座上并列设置有左凹模和右凹模;所述的下模座上设置有导柱;所述的上模机构和下模机构通过导套与导柱滑动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的左顶料块和右顶料块的外端设置有定位板。
作为优选,所述的左凸模和右凸模分别通过螺钉与上模座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左凹模和右凹模的外侧设置有凹模固定圈。
本发明操作时,首先把工件安装在左凹模和右凹模上方的定位销中,定位销起导向、定位作用,凸凹模合模后,导柱、导套配合定好模具位置,产品成型后靠机床的顶料装置顶起下模座下方的顶料板,带动顶料杆和顶料块将产品顶出,从而完成产品成型出料。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纵臂成型模具,避免了下料偏差、手工成型不到位、焊接后工件变形过大的问题,成型精度高,生产效率高,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下模机构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上模机构1、下模机构2、上模座3、左凸模4、右凸模5、导套6、底板7、顶料板8、下模座9、顶料杆10、左顶料块11、右顶料块12、左凹模13、右凹模14、导柱15、定位板16、凹模固定圈1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参看如图1——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上模机构1和下模机构2;所述的上模机构1包含上模座3、左凸模4、右凸模5、导套6;所述的上模座3上并列设置有左凸模4和右凸模5,上模座3的两角设置有导套6;所述的下模机构2包含底板7、顶料板8、下模座9、顶料杆10、左顶料块11、右顶料块12、左凹模13、右凹模14、导柱15;所述的底板7上设置有顶料板8,顶料板8上并列设置有左顶料块11和右顶料块12,左顶料块11和右顶料块12上分别设置有顶料杆10,顶料杆10的上方设置有下模座9,下模座9上并列设置有左凹模13和右凹模14;所述的下模座9上设置有导柱15;所述的上模机构1和下模机构2通过导套6与导柱15滑动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的左顶料块11和右顶料块12的外端设置有定位板16。
作为优选,所述的左凸模4和右凸模5分别通过螺钉与上模座3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铭源,未经林铭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93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