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接近式磁感应开关控制芯片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29201.5 | 申请日: | 2017-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9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茂捷半导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3/08 | 分类号: | H05B33/08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近 感应 开关 控制 芯片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接近式开关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一种接近式磁感应开关控制芯片及其控制方法,接近式磁感应开关控制芯片包括电压调整模块、控制模块、输出类型检测模块、第一可控开关以及第二可控开关;输出类型检测模块检测接近式磁感应开关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之间连接负载或者信号输出端和接地端之间连接负载时,将检测结果发送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检测结果控制第一可控开关或者第二可控开关导通以驱动负载工作,该接近式磁感应开关控制芯片高度集成多个模块,缩小芯片的设计尺寸与布线空间,能够自动识别所接负载的类型并自动选择开关电路结构,提高了灵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近式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近式磁感应开关控制芯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接近式传感器,主要应用在工业自动化设备,流水线自动化检测等。涉及到电感式接近开关、安全防爆式接近开关、电感模拟量输出接近开关、磁感应接近开关以及电容式接近开关。无论哪种模式的接近式传感器,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接收或者产生感应信号部分的供电部分;二是识别处理的主电路部分;三是作为开关作用打开或者关闭的受控开关器件部分。
对于接收或者产生感应信号部分的供电部分,目前一般有多种技术方案,一种技术方案是不做任何供电的处理,直接将输入的主电源为传感器模块供电,这种做法必须选用对应规格的器件(电压电流足够承受冲击),同时器件体积尺寸能够满足功耗要求,整体尺寸偏大,应用于简单低成本,低精度要求的场合。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供电部分通过分离元器件,做专门降压处理或者线性稳压处理,满足高精度、高稳定性以及低功耗的应用要求。
对于识别处理的主电路部分,主要是对感应信号及时采样处理并将驱动信号给到主开关器件,要做到采样的准确快速,并有足够的驱动能力驱动负载运作。
对于作为开关作用打开、关闭的受控开关器件部分,根据不同的应用要求和应用环境,也有多种处理方式。1,简单采用三极管驱动电路,也即常规独立的PNP或者NPN三极管做主开关器件;2,集成式的PNP或者NPN三极管合成应用,但是必须区别接线,实质仍然是单一的只能对应指定负载的应用;3,机械式有直接触点的开关控制模式,如弹簧片或者带电线圈,在感应力的作用下闭合或者打开,感应力消失,开关器件在弹簧了或者类似惯性力的作用下自动恢复到原来状态。
接收或者产生感应信号部分的供电部分,识别处理的主电路部分以及作为开关作用打开、关闭的受控开关器件部分这三个部分组合起来,并根据实际的应用要求,做在规定的线路板上,就构成了常规接近式开关的应用结构框架。
现有的应用方案,在结构上是接收或者产生感应信号的供电部分、信号识别与处理的主电路部分以及作为开关作用打开或者关闭的受控开关器件这三个部分组成,且均是由分立元器件构成,电路杂散凌乱。
输出的负载包括NPN型驱动负载结构与PNP型驱动负载结构,目前的应用方案必须在了解负载类型的基础上,针对性的采用对应的驱动结构的电路结构,否则无法正常驱动工作。比如NPN型的负载结构,对应的接近式开关驱动电路必须是NPN型的驱动电路,PNP型的负载结构,对应的接近式开关驱动电路必须是PNP型的驱动电路,无法实现同一种电路可以兼容驱动两种结构的负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近式磁感应开关控制芯片及其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实现同一种电路可以兼容驱动两种结构的负载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接近式磁感应开关控制芯片,所述接近式磁感应开关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出端连接霍尔器件的电压输入端,所述接近式磁感应开关控制芯片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霍尔器件的信号输出端,所述控制芯片包括电压调整模块、控制模块、输出类型检测模块、第一可控开关以及第二可控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茂捷半导体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茂捷半导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92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