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性透明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23593.4 | 申请日: | 2017-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259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郭建军;雷雨;徐鼎鼎;许高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B5/14 | 分类号: | H01B5/14;H01B1/12;H01B1/02;H01B13/00;H01L31/0224;H01L31/18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朱朦琪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透明 电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透明电极,包括柔性透明薄膜,所述柔性透明薄膜的表面沉积有导电的曲线型微/纳米线;所述的曲线型包括螺旋型和/或波纹型。以及所述柔性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1)将柔性透明薄膜粘附在基底上;(2)在步骤(1)所述基底的一侧或相邻两侧制备导电阴极;(3)配制微/纳米线前驱体溶液,以导电阴极为起始点,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柔性透明薄膜上生长曲线型微/纳米线。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透明电极,在保证低电阻和高透光性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器件的弯折性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极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柔性透明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透明导电电极是各种电子器件,包括触摸屏、显示器、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透明导电电极一般采用金属氧化物,例如ITO薄膜。由于氧化物电极中的一些关键金属元素例如铟储量有限,同时金属氧化物薄膜需要真空镀膜设备和技术,这些因素导致该电极成本攀升;更关键的是由于金属氧化物的本征脆性等特征,导致其无法应用于现在日益兴起的柔性器件中,例如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柔性触摸屏显示器、以及电子皮肤等领域。
目前,主要的替代材料包括:石墨烯、碳纳米管、导电高分子、银纳米线和金属网格。其中,金属网格(Metal Mesh)技术利用银、铜等金属材料在玻璃或PET等塑胶薄膜上生长形成导电金属网格图案。金属网格具有高的导电性和低的电阻值,且均优于ITO薄膜,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ITO替代材料。直线金属网格在具备低电阻高透光的同时,不具备弯折性,也就是柔性差。相较于曲线形的金属网格其用途受限制。
金属网格的制备方法有激光烧结法、喷墨打印和书写法、晶界印刷及模板法和光刻法。以光刻为例,工艺流程大体分为10步:硅片表面处理、涂胶、前烘、曝光、后烘、显影、清除残胶、竖膜、图形转移和去胶,其中每一步都必须对处理条件和参数进行严格的最优化控制,这样才能确保产品质量和大规模重复制作的可能性。可知,目前的制备工艺均不适合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高杰研究团队,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俞敏峰教授紧密合作,成功研制出“直写式”三维微纳结构制造系统,实现了金属材料微米/纳米级别的单线和阵列的快速生长。该微纳结构制造系统,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直流电源、高精度移动平台和装有电解液(即微/纳米线前驱体溶液)的玻璃微管,直流电源、玻璃微管和基底之间通过外界导线构成传统的电沉积系统。
该微纳结构制造系统是将电化学沉积与蘸笔工艺结合起来,可制备复杂微纳线式结构,并在线径控制(可以控制在100nm左右),材料选择(金属、导电聚合物等),宽深比(可达到100以上)等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但目前并未有将该技术应用于透明电极制备的研究成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透明电极,在保证低电阻和高透光性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器件的弯折性和稳定性。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柔性透明电极,包括柔性透明薄膜,所述柔性透明薄膜的表面沉积有导电的曲线型微/纳米线;
所述的曲线型包括和/或波纹型。
相较于直线型微/纳米线,曲线型微/纳米线具有较大的空间力场分布和较高的柔韧性,将其生长在柔性透明电极表面,可以极大地提高电极的柔性。
作为优选,所述曲线型微/纳米线的长径比为10~100;
进一步地,当所述的曲线型微/纳米线为螺旋型时,螺径为200nm~50μm,螺距为500nm~10μm;不同的螺距,电极具备的柔性也不尽相同。螺距小,柔性相对低一些,螺距大,柔性随之增加。螺径小,材料强度不足,螺径大,电极的电阻增大,影响损耗。进一步优选的螺距为4μm、螺径为3μm,该尺寸的螺旋型微/纳米线更易于制备,材料在保证强度的条件下,损耗值可忽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35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