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拟多环境的同步辐射原位成像拉伸试验机及其试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22427.2 | 申请日: | 2017-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68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吴圣川;宋哲;张思齐;康国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G01N3/04;G01N23/04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崔建中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拟 环境 同步 辐射 原位 成像 拉伸 试验 及其 方法 | ||
1.一种模拟多环境的同步辐射原位成像拉伸试验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底部能够360度旋转的单拉底座(1),单拉底座(1)的上方连接有数显推拉力计(2),数显推拉力计(2)的上方设有连接台(6),连接台(6)的上方连接有玻璃围罩(11),玻璃围罩(11)的上部连接到上盖(17)的底部;
下夹具和上夹具位于玻璃围罩(11)的内部,下夹具下部(7)与数显推拉力计(2)固定连接,上夹具上部(13)与位于上盖(17)内部的套筒(14)固定连接;套筒(14)内部设有弹簧(15)和套筒轴(16),弹簧(15)套在套筒轴(16)上,弹簧(15)下部顶在套筒轴(16)下端部的突出端面上,弹簧(15)上部顶在套筒(14)的内顶面上,套筒(14)的上顶面设有通孔,套筒轴(16)穿过通孔与加载机构的加载连接部位(26)固定连接;
加载机构包括加载底座(20)、施力轮(22)、棘轮(23)、棘爪(24)和加载连接部位(26);加载底座(20)固定连接到上盖(17)的顶面,施力轮(22)与棘轮轴(21)固定连接,棘轮轴(21)上套有棘轮(23),棘爪(24)通过连接销(19)固定在加载底座(20)上并以连接销(19)为轴转动,棘爪(24)的底部设有用于保证棘爪(24)与棘轮(23)啮合的复位弹簧(33);钢丝绳(25)缠绕在棘轮轴(21)上,钢丝绳(25)的另一端连接到加载连接部位(26);
还包括原位成像系统、温控装置和加湿装置;
所述原位成像系统包括同步辐射光源的光发射器(31)和光接收器(5);光发射器(31)射出的辐射光穿透玻璃围罩(11)及上夹具和下夹具之间的试样(9)后由光接收器(5)接收;
所述温控装置的温控台(10)设置于玻璃围罩(11)和夹具之间,温控台上设有用于光路通过的透明部分,温控台(10)通过引线与温控台控制器(4)电连接;
所述加湿装置包括空气加湿器(32)、湿度传感器(28)、空气加湿器喷嘴(27)及PC机(30);湿度传感器(28)设置于连接台(6)侧面的通孔内,空气加湿器喷嘴(27)设置于上盖(17)侧面的通孔内;PC机(30)分别与湿度传感器(28)和空气加湿器(32)电连接。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多环境的同步辐射原位成像拉伸试验机的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
A、试样的安装
将加载机构、上盖(17)及玻璃围罩(11)取下,将试样(9)夹紧于下夹具与上夹具之间,然后在连接台(6)内部空腔内装入温控台(10)并使试样(9)处于温控台(10)的内部空腔内,再将加载机构、上盖(17)及玻璃围罩(11)装配在连接台(6)上,在上盖(17)的侧面安装好空气加湿器(32),旋紧施力轮(22),保证试样(9)安装牢固;
B、原位拉伸试验
打开温控台控制器(4)、空气加湿器(32)以及湿度传感器(28),设定试样(9)的试验温度和湿度;一段时间后,待试样(9)的环境温度和湿度满足试验要求时,进行数显推拉力计(2)的校零,然后按照试验方案旋转施力轮(22)以对试样(9)施加一定的载荷;与此同时,温控台(10)保持开机状态,维持温度的恒定;空气加湿器(32)的空气加湿器喷嘴(27)由PC机(30)根据湿度传感器(28)测量得到的数据对试样(9)的环境进行负反馈调节控制,使试样(9)的空气保持湿润;再启动同步辐射光源,单拉底座(1)旋转,带动试样(9)进行360度旋转;同时,同步辐射光源的光发射器(31)发出的同步辐射光穿透玻璃围罩(11)及温控台(10)的透明部位,再穿透旋转的试样(9)后由同步辐射光源的光接收器(5)接收,完成对试样(9)的成像;然后旋转施力轮(22),更改加载载荷的大小,按照上述加载载荷之后的步骤重复操作,直至达到预设定的加载力的大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242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电动车转向控制把环
- 下一篇:一种摩托车悬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