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区门禁车牌识别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21173.2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55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覃传妹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G06K9/00;G06K9/3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9 | 代理人: | 靳浩 |
地址: | 530005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区 门禁 车牌 识别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区门禁车牌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几乎成了每家每户的交通工具,这就涉及到对汽车的管理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或者依赖简单的电子产品进行小区门禁管理系统已很难满足当前的需要,这便推动了以计算机控制为主要手段的智能化汽车门禁管理系统的发展。目前门禁系统使用最多的是智能IC卡和无线射频,前者需要停车操作卡,后者需要提前在车上安装射频系统,所以都不算方便,本发明是基于车牌识别的自动控制门禁系统,完全避免了上述两种系统遇到的麻烦问题,增加了大门启闭的准确性、安全性、快速性和记录汽车信息的全面性,且大大减少了人员的看管力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区门禁车牌识别系统,其将车牌识别技术结合到小区门禁系统中,通过图像识别模块识别汽车的车牌号,并与数据库中的车牌号比对,来控制小区道闸的开启和关闭,用户不用操作IC卡,非常方便,也提高了通过道闸的速度。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小区门禁车牌识别系统,包括:
道闸;
服务器,其存储有小区内每辆车的车牌号;
地感线圈,其埋设小区入口车道距离道闸10~20米位置处的地下,用于在车辆经过时产生车辆感应信号;
主摄像机,其设置在道闸一侧,用于接收车辆感应信号,并对车辆进行拍照;
图像识别模块,其用于接收被拍车辆的车辆图像,并获取车辆图像中的车牌号;
其中,若被拍车辆的车牌号在服务器中有记录,则打开道闸,若没有记录,则不打开道闸;
其中,所述图像识别模块获取车辆图像中车牌号的具体方法包括:
步骤一、对车辆图像进行滤波;
步骤二、确定车辆图像中的车牌区域,并分割出车牌图像;
步骤三、从车牌图像中分割出各车牌字符图像,并对各车牌字符图像进行归一化处理;
步骤四、提取车牌字符图像的字符特征信息并进行识别,确定车牌字符图像的字符内容,得到车牌号。
优选的是,所述的小区门禁车牌识别系统,还包括:
六个辅助摄像机,其分布在所述道闸的前方车道两侧,用于接收车辆感应信号,并从六个不同角度拍摄车头正面图像;
所述服务器存储有小区内每辆车的与六个辅助摄像机对应的六个不同拍摄角度的车头正面图像;
图像比对模块,其用于将六个辅助摄像机拍摄的车头正面照分别与服务器中对应角度的车头正面图像进行比对,若至少五个角度的车头正面照对应同一个车牌号,则认定该车牌号属于被拍车辆;
其中,在图像比对模块认定被拍车辆的车牌号后,服务器存储本次获得的六个角度的车头正面照,而图像识别模块不再获取车辆图像中的车牌号。
优选的是,所述的小区门禁车牌识别系统,所述服务器中还存储有各车牌号对应的车牌图像,若有3~4个角度的车头正面照对应同一车牌号,则将步骤二分割出的车牌图像与服务器中的车牌图像比对,若相同,则认定该车牌号属于被拍车辆,不进行步骤三和步骤四,若不相同,则继续进行步骤三和步骤四。
优选的是,所述的小区门禁车牌识别系统,对车辆图像进行边缘检测,提取车辆图像中的所有矩形轮廓,根据车牌的结合特征,从矩形轮廓中确定车牌所在区域所对应的矩形轮廓,并从车辆图像中分割出车牌图像。
优选的是,所述的小区门禁车牌识别系统,采用垂直投影法从车牌图像中分割出车牌字符图像。
优选的是,所述的小区门禁车牌识别系统,在所述步骤三中,在分割出各车牌字符图像后,统计车牌字符图像的数量,若数量不满足车牌字符数,则不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返回步骤二。
优选的是,所述的小区门禁车牌识别系统,六个辅助摄像机在对称分布在道闸两侧,一侧的三个辅助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分别为45°、60°和75°,另一侧的辅助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分别为135°、120°和105°。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未经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11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