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并行对驱连体式永磁电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20311.5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49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张炳义;戴思锐;冯桂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K21/14 | 分类号: | H02K21/14;H02K21/02;H02K1/16;H02K1/27;H02K15/00 |
代理公司: | 沈阳智龙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21115 | 代理人: | 宋铁军 |
地址: | 110870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并行 体式 永磁 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气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并行对驱连体式永磁电机。
背景技术
对驱机械装置广泛应用于采油、食品和冶金等行业,具有很显著的性能特点。比如双螺杆泵具有排量大、自吸能力强和噪音低等特点;双螺杆挤压机具有产量大、挤出速度快和单位产量耗能低等特点;二辊式轧钢机具有相对刚度高、压下量大和轧延力小等特点。对驱机械装置通常有两个轴,分为主动轴与从动轴,由三相异步电机驱动主动轴旋转,主动轴通过齿轮带动从动轴旋转,完成机械加工。“齿轮带动”的驱动方式会产生一系列机械润滑、维护等问题。
以双螺杆泵为例,双螺杆泵由轴承定位,两根螺杆之间不发生接触,相互齿侧之间的空隙保持不变,衬套的内圆和螺杆的外圆二者之间的空隙也保持恒定,两根螺杆之间的传动实际是通过同步齿轮的相互啮合来运行的。齿轮运行效率低,同步性差,在转速上会有一定限制,维护成本比较高,振动噪声大;润滑油存在渗漏污染,易腐蚀等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并行对驱连体式永磁电机,用该永磁电机直接驱动对驱装置,取消原对驱装置中的三相异步电机和同步齿轮。用并行对驱连体式永磁电机直接驱动,双连体式永磁电机转子永磁体间异性磁极吸引,保证了两轴同步性,效率更高,功率因数得到提升,扩大了对驱机械装置在运行使用过程中节能减耗的优势;与异步电机和同步齿轮驱动相比,具有同步性好,转速灵活等特点。用于对驱装置中更能提高对驱机械装置的经济适用性。
技术方案:
一种并行对驱连体式永磁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型连体式永磁电机定子,连体式永磁电机转子;连体式永磁电机定子由定子铁芯、定子槽和对称绕组构成,定子铁芯内设有2个空腔,2个定子铁芯的空腔以竖直对称线成左右对称的近似“∞”型结构,其横截面外轮廓的两端为圆弧形,上下两端面为平面形,2个空腔内壁设有竖直对称线对称的定子槽,定子槽内设置有对称绕组;连体式永磁电机转子与连体式永磁电机定子铁芯内部的空腔同心,连体式永磁电机转子内含有永磁体,永磁体为环形排列的矩形块内置式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体式永磁电机定子竖直对称线左右相对应定子槽中的对称绕组电流方向相同。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体式永磁电机转子铁芯为不均匀气隙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竖直对称线左右相对应位置的永磁体充磁方向相反。
一种如上述并行对驱连体式永磁电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连体式永磁电机定子为两个圆柱形定子各切割掉360°电角度定子铁芯之后,其剩余部分左右并列设置并连接在一起,上下填充并连接平整,结构上是依照对称线镜像对称而形成的;连体式永磁电机转子的永磁体预先充磁,再由人工插入转子槽。
优点及效果:
本发明受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2YQ05024207)资助。本发明的连体式永磁电机转子部分利用异性相吸特性,使对应位置的两个永磁体充磁方向相反,做成不均匀气隙结构,以提高电机运行特性。左右两套定子对称绕组在同一号定子槽中的电流方向相同,与永磁体充磁方向配合保持磁场旋转方向相反。将连体式定子与双连体式永磁电机转子构成一台电机,这一结构既保证了更好的同步性,又用永磁电机直驱,取消了三相异步电机和同步齿轮,大大减少了机械损耗,效率更高,功率因数得到提升,扩大了对驱机械装置在运行使用过程中节能减耗的优势;用该连体式永磁电机直驱之后,转速比较灵活,在适用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并行对驱连体式永磁电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并行对驱连体式永磁电机结构正向示意图;
所述标注为:1.定子铁芯、2.定子槽、3.对称绕组、4.对称线、5.连体式永磁电机左转子、6.连体式永磁电机右转子、7.左永磁体、8.右永磁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工业大学,未经沈阳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03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