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用户输入输出通信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19720.3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02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义乌市智享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0404 | 分类号: | H04B7/0404;H04B7/0452;H04W48/10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雷娴 |
地址: | 322013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用户 输入输出 通信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用户输入输出通信系统及方法。包括无线接入点设备和无线终端,所述无线终端与所述无线接入点设备之间通过所述无线接入点设备的天线通信;使得多个所述无线终端能够通过所述无线接入点设备同时访问网络;无线终端的组播报文仅通过与其通信的天线传输。通过在所述无线接入点设备上监控所述无线终端和所述无线接入点设备通信使用的天线,仅在所述无线终端对应的天线上组播其组播数据。减少了信号的干扰,节省了网络资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用户输入输出通信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MU-MIMO(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ile-Output,多用户输入输出)是一种让你的路由器同时与多个设备沟通的技术,它是802.11ac标准第二阶段的里程碑,这种进步甚至比802.11b/g到802.11n,再到802.11ac来的还要大,版本号的进化只是提升了理论速度,MU-MIMO才是真正改善了网络资源的利用。
MU-MIMO的主要目的是提升WiFi网络的效率。假设把传统的802.11ac路由器信号想象成是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就是信号的覆盖范围,天线在圆心,呈360度向外发射信号。在“圆圈”内的设备,路由器会依次与它们进行通讯,每次都是一个对一个,多了不行。
MU-MIMO包括上行MU-MINO和下行MU-MIMO,其中上行MU-MIMO不同用户使用相同的时频资源进行上行发送,从接收端来看,这些数据流可以看作来自一个用户终端的不同天线,从而构成了一个虚拟的MIMO系统;下行MU-MINO将多个数据流传输给不同的用户终端,多个用户终端以及eNB构成下行MU-MIMO系统,下行MU-MIMO可以在接收端通过消除/零陷的方法,分离传输给不同用户的数据流,还可以通过在发送端采用波束赋形(Beamforming)的方法,提前分离不同用户的数据流,从而简化接收端的操作。
MU-MIMO可大大增强用户的接入数,最大支持8根天线。基于MU-MIMO的无线接入点设备(AP)如果有多根天线,则这几根天线可以和无线终端(STA)分别建立联系。比如AP有4个天线,我们有2个1x1的STA1,STA2,1个2x2的STA3,则AP可以如下和STA建立通信:天线1和STA1进行通信。天线2和STA2进行通信。天线3、4和STA3进行通信。所有天线的通信是同时发送的,不需要时分。
但是,现有的MU-MIMO通信系统中进行组播时,组播报文会通过无线接入点设备(AP)的所有天线进行组播传输。例如,如果与AP建立联系的多个无线终端中的其中一个(如STA1)需要接收一个组播,而其余无线终端(如STA2和STA3)不需要接收组播,按照当前的机制,即使有IGMP Snooping(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Snooping,互联网组管理协议窥探)也必然会出现组播报文发送到所有的天线上,占用了网络资源,造成了网络资源的浪费。因为正常情况下实现的IGMP Snooping功能不可能“Snooping”到无线接入点设备(AP)的天线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系统,包括无线接入点设备和无线终端,所述无线终端与所述无线接入点设备之间通过所述无线接入点设备的天线通信;使得多个所述无线终端能够通过所述无线接入点设备同时访问网络;无线终端的组播报文仅通过与其通信的天线传输。
作为优选,所述无线接入点设备至少存储无线终端信息;所述无线终端信息,是指通过该无线接入点设备访问网络的所述无线终端的相关信息,至少包括无线终端ID信息、与所述无线终端对应的天线ID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义乌市智享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义乌市智享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97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纤维复合材料预应力加固张拉体系装置
- 下一篇:建筑施工用牵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