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继动阀及基于继动阀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18879.3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821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3 |
发明(设计)人: | 戴芬;王蔚华;王洪亮;贾天乐;刘忠存;彭湃;王显会;王尔烈;皮大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T15/18 | 分类号: | B60T15/18;B60T13/24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32203 | 代理人: | 吴茂杰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继动阀 基于 电子 制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制动系统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成本低廉的继动阀及基于继动阀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中重型汽车的气压式驻车制动装置,多采用“断气刹车”原理,通过使驻车制动气室排气,产生驻车制动。为实现驻车制动和解除驻车制动,常采用电磁阀、继动阀或其组合等来完成进排气操作。在载重汽车的制动系统里,继动阀用来缩短反应时间和解除制动时间,起加速及快放的作用。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140继动阀”(申请号:201410485169.0,公开日:2014.12.10)公开了一种继动阀,其包括螺栓连接的上阀体和下阀体。上述继动阀由于对结构的重新设计较多,导致结构相对复杂,制作成本高,同时其对系统的气密性要求较高,若气路中发生漏气,容易影响继动阀的正常工作,可靠性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继动阀,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成本低廉。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继动阀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继动阀,包括壳体41,以及自上而下设置在壳体41内的控制活塞42、阀门44、阀门回位弹簧45和片阀46,所述壳体41上部设有控制口A,下部设有排气口D,一侧设有进气口C,另一侧设有出气口B;
所述控制活塞42外侧通过密封圈47与壳体41内壁形成密封,将壳体41分隔为位于上部的控制气源作用气腔48和位于下部的制动工作气腔49,所述控制气源作用气腔48与控制口A相通;
所述位于控制活塞42下的阀门44上端控制出气口B与排气口D之间的通断,下端控制进气口C与出气口B之间的通断;
所述控制活塞42下面紧抵一活塞回位弹簧43,所述阀门44的下部紧抵阀门回位弹簧45,所述片阀46使排气口D不受内部气压作用时处于常闭状态,当控制活塞42处于最上端时,活塞回位弹簧43正常伸展,出气口B与排气口D相通,当活塞回位弹簧43受压下行时,活塞回位弹簧43受压收缩,出气口B与进气口C相通。
实现本发明另一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基于继动阀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包括储气罐1、驻车制动控制器10、气压传感器6和驻车制动气室7,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继动阀4,所述继动阀4的进气口C与储气罐1相连,其出气口B与驻车制动气室7相连,所述气压传感器6的输入端串接在继动阀4与驻车制动气室7之间的气路上,其信号输出端与驻车制动控制器10相连;
在继动阀4的控制口A与储气罐1之间还设有第一电磁阀2,在继动阀4的控制口A与出气口B之间还设有第三电磁阀5,还包括第二电磁阀3,所述第二电磁阀3的输入端与继动阀4的控制口A相连;
所述第一电磁阀2、第二电磁阀3、第三电磁阀5分别与驻车制动控制器10电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
1、工作可靠:本发明加装活塞回位弹簧,可以解决当继动阀控制口有较低气压,或者在驻车状态保持时控制口漏入少量气体的情况下,保证出气口与排气口之间的连通,提高继动阀开启压力同时保证出气的通畅。也能克服由于震动等原因导致的活塞向下移动,关闭继动阀排气通道。
2、便于调整:本发明兼具高低气压状态自锁功能,若要使系统达到最理想的效果,通过设计活塞及阀门大小从而改进上下活塞的面积比即可,不必对结构本身重新进行复杂设计。
3、成本低廉:本发明在传统继动阀基础上加装活塞复位弹簧,实施便捷,性能优良,所需成本较低。
4、安全性好: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增设继动阀和第三电磁阀,即使系统发生漏气现象,可利用继动阀及第三电磁阀组成的自锁功能自动进行漏气补充或将漏入的气体放出,确保驻车制动气室中气压值稳定高气压和低压气两种状态,这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控制简单:无论是解除驻车还是施加驻车,本发明都能自动调节气压以维持原始状态,降低系统控制的复杂度。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用于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的继动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采用图1所示的继动阀的气压式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图3为图1的继动阀进气状态时的工作原理图。
图4为图1的继动阀排气状态时的工作原理图。
图5为图1的继动阀平衡状态时的工作原理图。
图6为图1的继动阀的平衡曲线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88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