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粗糙表面上导电性能良好的油墨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18059.4 | 申请日: | 2017-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09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林剑;袁伟;顾唯兵;崔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D11/52 | 分类号: | C09D11/52;C09D11/38;C09D11/16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性能 导电颗粒 长条状 油墨 粗糙表面 导电材料 网络结构 导电 导电性 表面粗糙度 高强度树脂 烧结处理 油墨干燥 长径比 牢固度 能力强 溶剂 细孔 填充 粗糙 应用 | ||
1.一种粗糙表面上导电性能良好的油墨,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条状导电颗粒以及溶剂,所述长条状导电颗粒均匀分散于所述溶剂中,并且所述长条状导电颗粒的长径比为10~500:1,优选为50~350:1,尤其优选为150~25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中长条状导电颗粒的含量为0.01~10wt%,优选为0.05~5wt%,尤其优选为0.2~1wt%;和/或,所述长条状导电颗粒的材质包括金、银、铜、镍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和/或,所述油墨的黏度为1~1000Cp,优选为10~100cP。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条状导电颗粒的直径为1~60nm;和/或,所述长条状导电颗粒的长度小于50μm,优选小于8μm,尤其优选为1~8μm;和/或,所述长条状导电颗粒的径向截面形状包括圆形和/或不规则多边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条状导电颗粒上的局部区域覆设有分散材料;优选的,所述油墨中分散材料的含量为0.01~5wt%,尤其优选为0.1~2wt%;优选的,所述分散材料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硫酸钠、聚苯乙烯磺酸钠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还包括树脂填充材料;优选的,所述油墨中树脂填充材料的含量为0.1~20wt%,尤其优选为0.5~10wt%;优选的,所述树脂填充材料包括聚烯烃、聚氨酯、杂环聚合物、硅橡胶、环氧树脂、纤维素、聚乙二醇、丙烯酸树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还包括辅助导电成分;优选的,所述油墨中辅助导电成分的含量为0.01~10wt%,尤其优选为0.05~4wt%;优选的,所述辅助导电成分包括金属氧化物、碳材料或导电聚合物;优选的,所述金属氧化物包括氧化铟锡;优选的,所述碳材料包括碳纳米管和/或碳纤维;优选的,所述导电聚合物包括聚噻吩和/或聚吡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还包括表面活性剂、消泡剂、流平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包括水、醇类溶剂、乙二醇醚类溶剂、脂类溶剂、酮类溶剂、含氮类溶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优选的,所述醇类溶剂包括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松油醇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优选的,所述乙二醇醚类溶剂包括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二乙醚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优选的,所述酯类溶剂包括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丙二醇乙醚醋酸酯、丙二醇甲醚醋酸酯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优选的,所述酮类溶剂包括丙酮、丁酮、环己酮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优选的,所述含氮类溶剂包括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和/或,所述油墨中溶剂的含量为75~98wt%。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粗糙表面上导电性能良好的油墨于印刷电子技术领域的用途。
10.由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粗糙表面上导电性能良好的油墨形成的导电薄层材料。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电薄层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薄层材料包括由长条状导电颗粒聚集形成的导电空心网络结构;优选的,所述导电空心网络结构中还填充有树脂填充材料;优选的,所述导电空心网络结构中长条状导电颗粒与树脂填充材料的质量比为1:1~8,尤其优选为1:2~4;优选的,所述导电薄层材料的方块电阻为0.1~100欧姆,尤其优选为0.5~10欧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805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稳定的变色墨水
- 下一篇:在低Pt负载量下减轻PEMFC电极龟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