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汽车车身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16503.9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020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于栋;贺志杰;赵会朋;吕新华;刘思南;郭清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6 | 分类号: | B62D25/16;B62D25/2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6 | 代理人: | 谭琳娜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后部 结构 汽车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汽车车身,本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包括固连于后轮罩上的力传导部,所述力传导部呈交叉状并向所述后轮罩的上、下两侧延伸,且所述力传导部的上延伸端与侧围上边梁相连,所述力传导部的下延伸端与后地板横梁总成连接。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通过设置力传导部,并且将传导部呈交叉状布置,并分别与侧围上边梁以及后地板横梁总成形成连接,进而可形成多个传力通道,以将应力进行有效的分散,减少后轮罩钣金开裂的概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装设有该车身后部传力结构的汽车车身。
背景技术
现有车辆中的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大多为一字结构,而采用一字结构并不能形成很好的传力通道,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后轮罩内板开裂的几率增加,影响使用效果并造成安全隐患,影响整车可靠性及耐久性能。且为满足与减震器的安全间隙要求,需增加后轮罩内板的Y向深度,也增加了后轮罩内板开裂的概率。此外,现有技术中为了将应力进行传递,大多通过加厚钣金的厚度,不利于车辆的轻量化设计。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以形成较好的传力通道,并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包括:
力传导部,固连于后轮罩上,所述力传导部呈交叉状并向所述后轮罩的上、下两侧延伸,且所述力传导部的上延伸端与侧围上边梁相连,所述力传导部的下延伸端与后地板横梁总成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后轮罩包括连接于一起的后轮罩内板及后轮罩外板,所述力传导部包括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固连的呈倒“V”形的后轮罩内板加强板,连接于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和所述侧围上边梁之间的后轮罩内板连接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后轮罩外板和所述侧围上边梁之间,并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板呈相交状布置的后轮罩支撑板,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底部的两端与所述后地板横梁总成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通过减震器座加强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板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板位于C柱加强板的一侧、并正对于所述C柱加强板布置。
进一步的,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板和所述C柱加强板之间围构形成有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横梁总成包括分别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的底部两端相连的第一后地板横梁总成和第二后地板横梁总成。
进一步的,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底部的其中一端通过后地板横梁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后地板横梁总成连接,且所述后地板横梁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后地板横梁总成的连接点位于后地板纵梁总成的上方,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底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总成的连接点位于后地板纵梁总成的下方。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通过设置力传导部,并且将传导部呈交叉状布置,并分别与侧围上边梁以及后地板横梁总成形成连接,进而可形成多个传力通道,以将应力进行有效的分散,减少后轮罩钣金开裂的概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车身,在所述汽车车身上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
本发明的汽车车身和车身后部传力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65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引擎盖锁紧保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车用挡泥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