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永久板桩地下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115445.8 | 申请日: | 2017-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121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仁民;谢鹏;王建兰;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东合南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泰州叭叭停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5/10 | 分类号: | E02D5/10;E02D5/14;E02D17/04;E02D3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永久 地下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永久板桩地下结构,其包括由相互连接的钢筋混凝土波形板桩所形成的板桩壁,该板桩壁作为地下结构的外墙;设置在板桩壁的顶部的冠梁;支撑在冠梁的内侧的水平支撑梁;以水平支撑梁为结构梁的顶板;连接在板桩壁的内侧面的钢筋混凝土底板;板桩壁为地下结构的基坑的支护结构;冠梁和水平支撑梁为所述永久板桩地下结构的基坑的支撑体系的冠梁和水平支撑梁。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地下结构的的施工方法。本发明中保留了基坑支撑体系中的冠梁和水平支撑梁,将冠梁和水平支撑梁作为地下结构顶板的框架结构,不但节约了冠梁和水平支撑梁的拆除工期,还节约了地下结构顶板的建造费用,同时提高了地下结构顶板的抗震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建筑结构以及地下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永久板桩地下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地下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在某些不宜采用放坡形式进行基坑开挖的区域,以及可能对临近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地下管线或大型的主要交通干线产生危害时,应对基坑进行支护。
基坑的支护结构除受基坑周围土体的天然土和水压力外,还主要承受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基坑中土体的挖除而产生的卸荷所引起的土压力和水压力的变化,这些压力被传递到支撑,支护结构与支撑构件一起形成基坑施工时的支护体系。在深基坑工程的支撑体系是用来支挡围护墙体,承受墙、背侧土层以及地面超载在围护墙上的侧压力,支撑体系是由支撑、围檩和立柱三部分组成。在狭小的施工区域,排桩、地下连续墙或水泥土墙是常用的支护结构,随着技术的发展,板桩类的支护结构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的板桩类支护结构有钢板桩支护结构、钢筋混凝土板桩支护结构以及H型钢木挡板支护结构。
其中的钢筋混凝土板桩具有施工简单,现场作业周期短等特点,曾广泛使用,但由于钢筋混凝土板桩的下沉一般采用锤击方法,震动与噪音较大,同时沉桩过程中挤土现象较为严重,曾在城市工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由于其截面形状及配筋对板桩受力较为合理且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再加上目前的液压静力沉桩设备,在目前的地下工程施工中,钢筋混凝土板桩仍是支护墙板的一种适合形式,在目前,两墙合一的建造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钢筋混凝土板桩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尤其是在现在,钢筋混凝土板桩的厚度已可作到500mm以上的厚度,更适合作为两墙合一的支护墙体结构。但是由于现有钢筋混凝土板桩的止水效果相对于其它桩体结构的止水效果要差,而且目前的基坑支撑体系在完成基坑的挖掘后,基坑支撑体系在适当的施工时期是要拆除的,由于支撑体系大量使用钢构件或钢筋混凝土构件,这些构件与钢筋混凝土板桩至少部分采用了固定连接,在对支撑体系进行拆除时,不可避免地会对钢筋混凝土板桩的结构造成破坏。如何减少乃至避免对钢筋混凝土板桩的破坏,是采用钢筋混凝土板桩作为地下支护结构,并进行两墙合一施工时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首先提出了一种永久板桩地下结构,该地下结构采用两墙合一的施工方法,将基坑支护结构的板桩壁作为地下结构的外墙,板桩壁由钢筋混凝土波形板桩所形成,成功地将钢筋混凝土板桩用于地下建筑的永久结构,永久结构可以为地下车库、综合管廊以及普通地下室等地下结构。该永久板桩地下结构包括:
由相互连接的钢筋混凝土波形板桩所形成的板桩壁,该板桩壁作为所述永久板桩地下结构的外墙;设置在板桩壁的顶部的冠梁;支撑在冠梁的内侧的水平支撑梁;以水平支撑梁为结构梁的顶板;连接在板桩壁的内侧面的钢筋混凝土底板;
所述板桩壁为所述永久板桩地下结构的基坑的支护结构;所述冠梁和水平支撑梁为所述永久板桩地下结构的基坑的支撑体系的冠梁和水平支撑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东合南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泰州叭叭停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东合南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泰州叭叭停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54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