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除雾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09122.8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92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金平;李欣;王晶;刘忠生;刘淑鹤;王海波;王昊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45/00 | 分类号: | B01D45/00;B01D45/06;B01D45/16;B01D45/08;B01D45/02;B01D53/26;B01D53/78;B01D53/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升气管 除雾设备 除雾组件 连接件 外筒 进气导流板 安装方便 不易结垢 进气孔处 内壁连接 气体流量 气液分离 同一轴线 雾沫夹带 有效实现 轴承连接 挡板 进气孔 塔盘 条缝 压降 叶片 轴向 转轴 | ||
1.一种除雾设备,包括若干个并列的除雾组件,每个除雾组件均包括升气管和外筒,外筒设置在升气管的外侧,并与升气管在同一轴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气管沿轴向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升气管I,下部分为升气管II,升气管II固定于塔盘上,升气管I与升气管II通过轴承连接;升气管I的顶部设置上封盖板,升气管I的圆周上开有若干条缝,在靠近各条缝的升气管I圆周上设置有叶片;叶片横截面的轮廓线由四条曲线构成,分别是前缘线、后缘线、上缘线与下缘线,其中前缘线与后缘线位于叶片横截面轮廓线的两端,后缘线与升气管I相连;上缘线与下缘线位于前缘线与后缘线之间;前缘线与后缘线均为圆弧线,上缘线和下缘线为圆弧线、抛物线、B样条曲线或Bezier曲线中的一种;升气管II的底部设置下封盖板,升气管II的底部低于塔盘一定距离,升气管II塔盘以下部分的圆周上均匀开有若干进气孔,进气孔处的升气管II内壁上设置进气导流板;所述的叶片的旋向相同;叶片的下缘线与后缘线交点为A,叶片的下缘线与前缘线交点为B,叶片下缘线与过点A的升气管径向方向的夹角为γ为15°~70°,叶片下缘线与过点B的升气管径向方向之间的夹角η为20°~80°。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缘线与后缘线为圆弧或Bezier曲线。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缘线与后缘线为五点四次的Bezier曲线。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设备,其特征在于:叶片横截面的前缘线所在圆的半径为升气管I半径的0.01~1倍,后缘线所在圆的半径与升气管I的外径相同。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叶片的高度为h为条缝高度a的1~1.3倍;叶片的长度s为升气管II直径d的0.2-1倍;叶片的最大宽度δ为叶片长度s的0.02~0.5倍。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气管I上的条缝个数与叶片的个数相同,条缝与叶片个数设置3~20个。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条缝的总开缝面积,为升气管I横截面积的0.2~0.9倍。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孔设置3~12个,进气孔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椭圆形、圆形、梯形或半圆形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进气孔的总截面积是升气管II截面积的0.6~1.5倍。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设备,其特征在于:进气孔和升气管II外壁相贯线中上下两条曲线中点连线所做的升气管外壁的切面与靠近进气孔一侧的进气导流板平面的夹角为θ,θ为10°~60°。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导流板沿升气管轴向设置在进气孔边缘,通过连接件与升气管内壁连接;所述的连接件由挡板和转轴组成,挡板沿升气管轴向与升气管内壁固定连接,进气导流板通过转轴与挡板连接,进气导流板绕着转轴转动的最大角度为挡板所在位置。
11.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设备,其特征在于:各进气导流板的旋向与叶片的旋向相同,进气导流板的形状为矩形、椭圆形、圆形、梯形或半圆形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进气导流板截面积是进气孔截面积的1.1~2倍。
1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设备,其特征在于:升气管I的高度是叶片高度h的1.1~3倍。
1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为圆筒,外筒直径D为升气管II直径d的1.5-6倍,外筒的上沿高出升气管I的上沿一定距离P,距离P为叶片高度h的1~6倍,外筒的下沿距离塔盘有一定距离B,且低于叶片的下沿,外筒下沿距塔盘的距离B为5~100mm,外筒的总高度H为叶片高度h的2.5~10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912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