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蓄电池外壳自动化修复流水线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07550.7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49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钱顺荣;钱海棠;范永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兜兰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27/00 | 分类号: | B24B27/00;H01M10/04;B24B41/00;B24B41/04 |
代理公司: | 杭州西木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25 | 代理人: | 周孝林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湖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外壳 自动化 修复 流水线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池外壳自动化修复流水线,包括安装架、横向输送线、纵向输送线以及过渡换向机构,所述横向输送线用于对蓄电池的左右两侧面进行自动打抛处理以及对其顶面进行一次自动打抛处理;所述纵向输送线过渡设置在横向输送线的末端,其传送方向与横向输送线相垂直,其用于对蓄电池的前后两侧面和底面进行自动打抛处理以及对其顶面进行二次自动打抛处理;所述过渡换向机构设置于横向输送线与纵向输送线之间,用于将蓄电池逐一从横向输送线切换至纵向输送线上。本发明通过过渡连接设置的横向输送线及纵向输送线配合过渡换向机构,实现蓄电池输出时自动完成其六个面的打磨和抛光动作,利于批量化自动生产,自动化程度高,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电池外壳自动化修复流水线。
背景技术
蓄电池在组装、运输及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塑料外壳的刮伤或沾有污渍,由于目前蓄电池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因市场退货以及上述原因产生的有缺陷的蓄电池,传统的做法是通过对仅外观不佳的蓄电池进行降级处理,采用手工打磨方式将蓄电池塑料外壳上的字体、标示及商标等打磨掉,进而减小电池浪费,降低公司损失,但传统的手工打磨方式工作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420250014.4公开了一种蓄电池外壳修复抛光设备,包括打磨室、除尘室和抛光区三部分,对蓄电池的外壳进行打磨,然后通过除尘设备将蓄电池外壳上留下的一些颗粒物等杂质去除,然后再通过抛光轮对蓄电池的外壳再进行抛光,全程通过输送带进行输送,无需人工操作,能有效的对蓄电池外壳上的商标、标志等进行打磨,打磨后再进行抛光,生产线流程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虽然较传统的手工打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该技术方案仅能实现对蓄电池的外壳进行单面连续式打磨和抛光,且打磨轮整体固定不动,打磨面受限,同时无法实现对电池外壳顶面及底面的自动打磨抛光,其为半自动化机械式,工作效率仍较低。
另外,该技术方案中的打磨与抛光步骤分开进行,设备占用空间大,产品传送运输路径较长,加工时间长,进一步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设计一种对蓄电池外壳的多个面进行同步、自动化、连续式修复生产线是蓄电池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蓄电池外壳自动化修复流水线,通过过渡连接设置的横向输送线及纵向输送线配合过渡换向机构,使得蓄电池在传送过程中自动改变其待加工面,实现蓄电池输出时自动完成其六个面的打磨和抛光动作,利于批量化自动生产,自动化程度高,成本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蓄电池外壳自动化修复流水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架;
横向输送线,所述横向输送线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其用于对蓄电池的左右两侧面进行自动打抛处理以及对其顶面进行一次自动打抛处理;
纵向输送线,所述纵向输送线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且过渡设置在所述横向输送线的末端,其传送方向与所述横向输送线的传送方向相垂直,其用于对蓄电池的前后两侧面和底面进行自动打抛处理以及对其顶面进行二次自动打抛处理;以及
过渡换向机构,所述过渡换向机构设置于所述横向输送线与纵向输送线之间,用于将蓄电池逐一从横向输送线切换至纵向输送线上。
作为改进,所述过渡换向机构包括固定于安装架上的固定座、安装于该固定座上的导杆组件、滑动套设在该导杆组件上的滑动座以及驱动该滑动座往复移动的动力组件,该滑动座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纵向输送线的传送方向保持一致,且该滑动座的上方安装有一拨杆,该拨杆垂直于所述滑动座的移动方向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横向输送线及纵向输送线上分别对应开设有可供蓄电池通过的横向传送通道和纵向传送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兜兰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兜兰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75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