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07284.8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81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张杰;耿丽丽;王美玲;束长龙;宋福平;彭琦;梁影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21;A01N63/00;A61P3/00;C12R1/07 |
代理公司: | 11611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烽 |
地址: | 10009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苏云金 芽孢 杆菌 及其 应用 | ||
本申请涉及一种苏云金芽孢杆菌,该菌株被定名为IPPBiotSR045,该菌株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3302。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苏云金芽孢杆菌,其对植物的真菌病害具有预防和/或减轻的效果。
背景技术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阳性菌。现有技术中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杀虫功能上。
然而,苏云金芽孢杆菌对微生物,例如真菌或细菌的抑菌报道较少;通过其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的报道也鲜见。
发明内容
申请人在筛选细菌杀虫功能的情况下,意外的发现了一株能够高效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的新菌株,该菌株被定名为IPPBiotSR045。经过常规的形态学鉴定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和进一步的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菌株在分类学上属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
由于苏云金芽孢杆菌对人畜安全无毒、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其为生物预防和/或减轻植物病害的发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本申请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IPPBiotSR045应用于生产,可以达到成本低、有效预防和/或减轻植物病害的目的。同时,由于IPPBiotSR045为野生菌株,相比于工程菌株,其作为药剂开发省去了环境安全性评价等环节,因此,较通过工程菌和/或转基因植物来预防和/或减轻植物病害具有不言而喻的优势。虽然本申请的野生菌株IPPBiotSR045并不在于否定工程菌菌株的可应用性,然而在转基因倍受部分群体质疑的当下,野生菌更容易获得公众在安全性方面的认可,因而作为野生型菌株的IPPBiotSR045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本申请之一提供了一种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该菌株被定名为IPPBiotSR045,该菌株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3302。
对IPPBiotSR045遗传改良后得到的工程菌可以赋予其更优和/或更多的性能,例如可以结合菌株自身的特性,根据实际应用增加和/或拓宽其诱导植物的抗病性能,使其兼具抗菌的性能,使其具有杀虫和/或抗虫的性能。即通过对IPPBiotSR045遗传改良,使其兼具如上性能中的至少一种。由于该工程菌株以苏云金芽孢杆菌IPPBiotSR045为改造对象(即),向其中转入和/或敲除特定的基因和/或序列等,因此,该菌株仍然为苏云金芽孢杆菌。因此,本申请之二提供了一种对本申请之一所述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进行遗传改良后得到的工程菌。如上所述,虽然转基因倍受部分群体质疑,然而将苏云金芽孢杆菌进行遗传改良后得到的工程菌并不直接供人类或动物食用。而且在将其投放市场进行商业化之前,需要首先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安全性评价,以避免产生安全性问题。根据工程菌的安全性结论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然后对其合理使用。
本申请之三提供了一种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含如本申请之一所述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和/或如本申请之二所述的工程菌。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组合物可以为固态形式,也可以为液态形式。所述组合物还可以包含与本申请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具有增效作用的其他物质。例如该物质可以是微生物来源诱导植物能够产生抗病的物质,也可以是诱导植物能够产生抗病的化合物,还可以是诱导植物能够产生抗病的其他微生物等等;再如该物质可以是微生物来源抑菌物质,也可以是抑菌化合物,还可以是具有抑菌作用的其他微生物等等。所述组合物进一步可以包括与本申请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相配合的辅剂、增稠剂、分散剂和/或能使所述芽孢杆菌增殖的营养组分,例如所述辅剂可以选自棉子油、蓖麻油、桐油、液体石蜡、豆油、A1、A2、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中的至少一种;增稠剂有膨润土、硬脂酸铝、QH凝胶、龙胶粉、F1、黄原胶等中的至少一种:分散剂有拉开粉、NNO、LFS、B1、碳黑等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728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