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电磁波辐射腈纶纤维毡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05695.3 | 申请日: | 2017-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415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许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峰赫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1/413 | 分类号: | D04H1/413;D04H1/43;D04H1/46;D01F8/08;D01F1/10;D01D5/1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3105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波 辐射 腈纶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电磁波辐射腈纶纤维毡及其制备方法,该防电磁波辐射腈纶纤维毡由防电磁波辐射腈纶纤维制成,防电磁波辐射腈纶纤维包含芯层与皮层,芯层为聚丙烯腈,皮层为金属粉体与聚丙烯腈的混合物。防电磁波辐射腈纶纤维毡的制备步骤如下:1)腈纶纺丝原液的准备;2)纺丝与收集;3)成毡。本发明利用离心纺丝设备,工业氮气的携带作用,将金属粉体粘附至腈纶纺丝原液的表面,固化成型后得到一种具有皮芯结构的防电磁波辐射腈纶纤维,该防电磁波辐射腈纶纤维的形成不依赖粘合剂的作用,金属粉体均匀分布于腈纶纤维的表面,具有良好的电磁波辐射屏蔽效能及耐久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电磁波辐射腈纶纤维毡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腈纶纤维以其优良耐光、耐气候、弹性和保暖性在服装、服饰、产业三大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防电磁波辐射一般是指对10kHz以上的交变电磁场具有屏蔽作用,利用金属和磁性材料同时抑制或削弱电场和磁场,对电磁波进行隔离,有效控制电磁波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辐射传播。目前防电磁波辐射腈纶织物主要有以下五种生产技术:
1、织物的金属化镀层技术,主要是利用化学镀将金属镀到织物上,多用于电器、设备的电磁波屏蔽及防干扰方面;
2、织物的金属离子络合技术,通过化学络合的方法将金属离子结合到纤维上,形成纤维及布面的导通,具有一定的、较弱的防电磁波辐射能力;
3、混纺导电纱线织造技术,将导电短纤维与普通纤维混纺成纱,通过织造制得具有防电磁波辐射能力的织物;
4、导电长丝织造技术,将金属导电长丝与普遍长丝通过并捻、织造形成防电磁波辐射能力面料,屏蔽效能与金属导电长丝的织入密度、金属导电长丝的接触性以及导电性有直接关系,所得面料总体屏蔽效能总体不高,金属导电长丝存在氧化、脱落、僵硬等问题,长期使用会使金属导电长丝折断,会造成刺痒等不舒适感;
5、导电涂层技术,主要是将导电剂分散到涂料或浆料中,再将此涂料或浆料涂到织物上,此技术简单易行,缺点是容易脱落,屏蔽效能低。
综上可知,目前防电磁波辐射腈纶织物的生产技术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为混纺技术和涂层技术。混纺技术所制得的腈纶织物防电磁波辐射能力较弱,更由于导电纤维的僵硬使得穿着具有不适感;涂层技术由于使用大量的化学品以辅助导电组分或粘附或接枝于腈纶上,存在着易脱落、使用寿命短的缺点。
发明内容
为克服当前防电磁波辐射腈纶面料存在着防电磁波辐射能力较弱、使用寿命短以及穿着刺痒不适感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电磁波辐射腈纶纤维毡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防电磁波辐射腈纶纤维毡,所述防电磁波辐射腈纶纤维毡由防电磁波辐射腈纶纤维制成,所述防电磁波辐射腈纶纤维包含芯层与皮层,所述芯层为聚丙烯腈,所述皮层为金属粉体与聚丙烯腈的混合物。
传统的混纺、织造技术实现防电磁波辐射腈纶织物的制备,导电纤维含量少且难以完整覆盖整个织物的表面使其屏蔽效能降低。另外,由于不同导电纤维与腈纶的化学结构、机械性能相差较大,受外力的作用、环境的影响,其响应上有较大的不同,使得所形成的织物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导电纤维断裂引起穿着的不舒适。涂层方法所制得的防电磁波辐射腈纶织物使用到大量的粘合剂等化学品。粘合剂的物理特性与腈纶的主要原料-聚丙烯腈有着较大的差别,在使用的过程中,特别是受到拉伸、弯曲以及摩擦作用,粘合剂表现出与腈纶不同的响应而产生剥离。光、热老化也是粘合剂从腈纶纤维上剥离的重要原因。
本发明所制备的防电磁波辐射腈纶毡有别于以上的两种方法,将金属粉体与腈纶纺丝原液中的表层聚丙烯腈相混合,越到腈纶纤维表面,金属粉体的浓度越高,所制备的腈纶纤维具有导电纤维的特点,此外亦可以根据用途进行工艺参数调节来实现良好的电磁波辐射屏蔽效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峰赫纺织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峰赫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56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