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DNS递归服务器的拟态安全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04114.4 | 申请日: | 2017-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614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扈红超;王禛鹏;程国振;刘文彦;霍树民;梁浩;张淼;丁瑞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29/12 |
代理公司: | 郑州大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1111 | 代理人: | 董晓勇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dns 递归 服务器 拟态 安全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DNS递归服务器的拟态安全方法及装置,克服了DNS递归服务器面临安全威胁的问题。该发明含有步骤1:接收用户查询请求,经SDN交换机将其引流至安全服务链,对其进行筛选、过滤及攻击检测,参数管理器获取攻击检测数据后向选调器下发对应的参数信息;步骤2:对选调器查询请求队列中的每个查询请求,选调模块依据参数管理器下发的参数、各个DNS服务器状态信息以及选调策略,选取若干DNS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步骤3:判决模块接收DNS服务器的响应信息,对结果进行大数判决,并更新DNS服务器池中各个服务器的状态信息。本发明无需改变DNS协议和DNS查询响应流程,解决了递归服务器的缓存中毒。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网络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DNS递归服务器的拟态安全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DNS)是互联网上最为关键的基础设施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实现域名和IP地址的对应映射关系以及提供电子邮件的选路信息。因特网发展之初只有几百台主机,故只需一个主机文件即可包含所有主机和域名的映射信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用户的增加,网络规模大幅度扩大,流量负荷陡增使得该方法无法及时和正确地响应所有的查询请求。而后发展的域名系统则提供了域名与IP地址的映射服务,为网络用户提供了便利,这也使之成为互联网大量应用与服务运转正常的首要前提。
然而,人们在享受DNS服务器提供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针对DNS服务器的攻击事件逐年增多,其中DNS递归服务器(本地服务器)成为攻击首要目标。由于DNS递归服务器的缓存机制,使其易受DNS缓存下毒攻击,一旦攻击者成功实施此类攻击,返回给网络用户攻击者预先设定的IP地址(钓鱼网站等),将会对网络用户的财产、信息安全造成极大的挑战。因此,急需一种能够保证DNS递归服务器安全、高效运作的安全框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DNS递归服务器面临安全威胁的问题,提供一种安全性能高的DNS递归服务器的拟态安全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步骤的DNS递归服务器的拟态安全方法,含有步骤1:接收用户查询请求,经SDN交换机将其引流至安全服务链,对其进行筛选、过滤及攻击检测,参数管理器获取攻击检测数据后向选调器下发对应的参数信息;
步骤2:对选调器查询请求队列中的每个查询请求,选调模块依据参数管理器下发的参数、各个DNS服务器状态信息以及选调策略,选取若干DNS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
步骤3:判决模块接收DNS服务器的响应信息,对结果进行大数判决,若通过判决,则将结果返回用户,反之,重新查询,并更新DNS服务器池中各个服务器的状态信息。
所述步骤1包含如下步骤:
步骤101:SDN控制器依据安全策略,通过流表管理器下发流表信息至SDN交换机将查询请求引流至响应安全服务链;
步骤102:请求依次通过防火墙,深度包检测,DNS攻击检测,进行筛选、过滤,然后将查询请求发往选调器,加入查询请求队列,并且参数管理器从DNS攻击检测服务获取数据处理后下发至选调器。
所述参数信息为DNS服务器状态信息的系数,即计算选取因子时可信度、负载量的系数及各种阈值。
选调模块包含如下步骤:
步骤201:获取各个DNS服务器的选取因子;
步骤202:判断所有选取因子超过阈值的DNS服务器个数是否大于等于3个:如果少于3个,则进入步骤203:随机模式下,随机选取一个DNS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反之,则进入步骤204:异构冗余模式下,随机选取一个大于等于3的奇数n,从超过阈值的DNS服务器中依选取因子为概率选取出n个发送查询请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41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