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北斗Ⅱ姿态测量的输电线路杆塔倾斜度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03958.7 | 申请日: | 2017-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76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30 |
发明(设计)人: | 夏娜;陈玉卿;王储;陈国烨;柴煜奇;檀华丽;宋重羲;常亮;周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娜;陈玉卿 |
主分类号: | G01C9/00 | 分类号: | G01C9/00;G01S19/54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陆丽莉;何梅生 |
地址: | 230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北斗 姿态 测量 输电 线路 杆塔 倾斜度 监测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基于北斗Ⅱ姿态测量的输电线路杆塔倾斜度监测方法,其特征是包括:
定义天线A和天线B之间的连线为基线J;所述基线J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J′;
定义所述基线J的航向角α是所述投影J′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所述航向角α的范围为0~360度;
定义所述基线J的俯仰角β是所述基线J与所述投影J′之间的夹角,所述俯仰角β的范围为-90~+90度;
所述输电线路杆塔倾斜度监测方法是按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1、接收北斗Ⅱ卫星的射频载波信号;
在所述输电线路杆塔的顶端安装天线A和天线B,分别接收n颗北斗Ⅱ卫星的m个历元的射频载波信号,n≥4,m≥4;
步骤2、解析所述射频载波信号;
在所述输电线路杆塔上布置北斗Ⅱ接收机,与所述天线A和天线B连接;所述北斗Ⅱ接收机包括:北斗板卡A、北斗板卡B和无线通信模块;
所述北斗板卡A解析所述天线A接收到的所述射频载波信号,得到n颗北斗Ⅱ卫星的m个历元的载波相位、卫星高度角和卫星方位角,并分别记为和其中,表示所述北斗板卡A解析得到第i颗北斗Ⅱ卫星在第k个历元时的载波相位;表示所述北斗板卡A解析得到第i颗北斗Ⅱ卫星在第k个历元时的卫星高度角;表示所述北斗板卡A解析得到第i颗北斗Ⅱ卫星在第k个历元时的卫星方位角;
所述北斗板卡B解析所述天线B接收到的所述射频载波信号,得到n颗北斗Ⅱ卫星的m个历元的载波相位,并记为其中,表示所述北斗板卡B解析得到第i颗北斗Ⅱ卫星在第k个历元时的载波相位;
步骤3、建立所述输电线路杆塔上基线J的姿态角数学模型;
步骤3.1、获得载波相位单差方程;
利用式(1)获得所述天线A和天线B在第k个历元时接收到的第i颗北斗Ⅱ卫星的载波相位单差利用式(2)获得所述天线A和天线B在第k个历元时接收到的第j颗北斗Ⅱ卫星的载波相位单差
步骤3.2、利用式(3)获得载波相位双差方程:
式(3)中,表示载波相位双差;lAB为所述基线J的长度;λ为所述射频载波信号的波长;Ηik和Ηjk分别是第i颗北斗Ⅱ卫星和第j颗北斗Ⅱ卫星在第k个历元时对基线J的高度角,其中,Pik和Pjk分别是第i颗北斗Ⅱ卫星和第j颗北斗Ⅱ卫星在第k个历元时对基线J的方位角,其中,为相位双差整周模糊度;ε为随机观测噪声;
步骤3.3、利用式(4)建立所述基线J的姿态角数学模型:
步骤4、提出一种增强协作粒子群算法对所述姿态角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所述基线J的姿态角;
步骤4.1、设置所述增强协作粒子群算法的搜索空间为d(d=1,2)维,粒子总数为N,第d维粒子的位置变化范围和速度变化范围分别为[xd,min,xd,max]和[vd,min,vd,max];设第1维为所述航向角α,则[x1,min,x1,max]设置为[0°,360°];设第2维为所述俯仰角β,则[x2,min,x2,max]设置为[-90°,+90°];设置所述算法的迭代次数为t,最大迭代次数为NCmax,1≤t≤NCmax;并初始化迭代次数t=1;
步骤4.2、随机产生第t代粒子群中第i个粒子的初始位置Xi(t)=[xid(t)]和初始速度Vi(t)=[vid(t)];xid(t)和vid(t)分别表示所述第t代粒子群中第i个粒子在第d维搜索空间上的位置和速度;xd,min≤xid(t)≤xd,max,vd,min≤vid(t)≤vd,max,i=1,2,....,N;
步骤4.3、计算第t代粒子群中第i个粒子的适应度值为Fi(t),得到第t代粒子群中第i个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Li(t)=[Lid(t)];Lid(t)表示所述第t代粒子群中第i个粒子在第d维搜索空间上的个体最优位置;
步骤4.4、重复步骤4.3,从而获得第t代粒子群中N个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比较第t代粒子群中N个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的适应度值,从中选出最大适应度值对应的个体最优位置作为第t代粒子群中N个粒子的群体最优位置Lg(t)=[Lgd(t)];Lgd(t)表示所述第t代粒子群中N个粒子在第d维搜索空间上的群体最优位置;g=1,2,...,N;
步骤4.5、按式(5)更新所述第t代粒子群中第i个粒子在第d维搜索空间上的速度vid(t),得到第t+1代粒子群中第i个粒子在第d维搜索空间上的速度vid(t+1):
vid(t+1)=w×vid(t)+c1×r1×[Lid(t)-xid(t)]+c2×r2×[Lgd(t)-xid(t)]+c3×r3×[Lcd(t)-xid(t)] (5)
式(5)中,w为惯性因子;c1、c2和c3为加速因子;r1、r2和r3均为[0,1]之间的随机数;Lcd(t)为所述第t代粒子群在第d维搜索空间上的几何中心,按式(6)进行计算;Lcd(t)作为粒子群的中心对粒子个体的飞行会产生吸引,有利于粒子个体趋向于优化的解,从而增强了粒子间的协作性;在更新过程中,若粒子的速度vid(t+1)超过所述速度变化范围[vd,min,vd,max],则取边界值;
步骤4.6、按式(7)更新所述第t代粒子群中第i个粒子在第d维搜索空间上的位置xid(t),得到第t+1代粒子群中第i个粒子在第d维搜索空间上的位置xid(t+1):
xid(t+1)=xid(t)+vid(t+1) (7)
更新过程中,若粒子的位置xid(t+1)超过所述位置变化范围[xd,min,xd,max],则取边界值;
步骤4.7、计算第t+1代粒子群中第i个粒子的适应度值为Fi(t+1),并与第i个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Li(t)的适应度值进行比较,将较大适应度值对应的粒子位置作为第t+1代粒子群中第i个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Li(t+1);
步骤4.8、重复步骤4.7,从而获得第t+1代粒子群中N个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比较第t+1代粒子群中N个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的适应度值,从中选出最大适应度值对应的个体最优位置作为第t+1代粒子群中N个粒子的群体最优位置Lg(t+1);
步骤4.9、将t+1赋值给t,判断t<NCmax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4.5;否则,表示NCmax次迭代完成,获得的群体最优位置Lg(NCmax)=[Lgd(NCmax)]即为所述基线J姿态角数学模型的最优解;Lg1(NCmax)和Lg2(NCmax)分别为所述算法求解得到的所述基线J的航向角α和俯仰角β;
步骤5、计算得所述输电线路杆塔的倾斜度;
已知所述基线J初始安装时的航向角α(0)和俯仰角β(0),以及步骤4求解得到的所述基线J当前的航向角α和俯仰角β,利用式(8)和式(9)分别获得所述杆塔的水平扭转角Δα和倾斜角Δβ:
Δα=α-α(0) (8)
Δβ=β-β(0) (9)
进一步由式(10)计算可得所述输电线路杆塔的倾斜度η:
η=tan(Δβ) (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娜;陈玉卿,未经夏娜;陈玉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395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弹簧式光纤光栅位错计
- 下一篇:带有固钉定位装置的水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