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系锂离子电池混合负极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00455.4 | 申请日: | 201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209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4 |
发明(设计)人: | 夏永姚;王永刚;文芸苹;于泓川;孙云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58;H01M4/62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00 | 代理人: | 陆飞,陆尤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系 锂离子电池 混合 负极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必然引起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及地球温室效应的加重。人类必须把握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能源供给这三位一体的“三E”之间的平衡关系。现在世界上能源每年的消费量折算成石油约为80亿吨,其中90%为化石燃料。按现在的消费速度,大约在100年至200年后便会枯竭。新能源、节能技术及环保技术的综合高效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发展电动汽车势在必行,世界各国积极开发电动汽车,现在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源主要有二次电池、电化学超电容器和燃料电池等,其中二次电池包括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和有机系锂离子电池。但从成本、安全性、电池性能及环境影响等综合面来衡量,上述电源中没有一种电源能满足电动汽车动力电源的要求。铅酸蓄电池、镍氢、锂离子等二次电池虽有较大的能量密度,但循环寿命较短,大电流充放电性能较差;并且铅酸电池比能量低,铅有毒性;现有锂离子电池由于使用有机电解液存在安全性问题。现有电化学双层电容器虽有长寿命,高输出功率,但能量密度偏小。燃料电池成本高而且输出功率(W/Kg)较小,不能满足起动、加速和爬坡的要求等问题。为解决现有电源的上述问题,加拿大Moli Energy 公司(国际专利号W095/21470)提出了水系锂离子电池,基本概念与现有的有机体系锂离子电池相似,规定正负极均采用锂离子嵌入化合物,如LiMn2O4, VO2, LiV3O8, FeOOH等。但在水溶液中,当锂离子嵌入脱嵌过程中达到一定电位时会发生析氢、析氧反应,很难找到只发生锂离子嵌入脱嵌而不发生析氢、析氧的电极对材料。而且此前专利中提到的负极材料循环性能较差,所以水系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很差,往往不能超过几十次。不久以前我们提出过炭包覆磷酸钛锂在除氧条件调节电解液pH值的情况下作为水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大大提高了水系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但是由于磷酸钛锂的电位比较低,在-0.76V(对饱和甘汞参比电极),析氢问题比较严重,而焦磷酸钛(TiP2O7)的嵌入脱出平台在-0.6V(对饱和甘汞参比电极),这一有利电位可以减小析氢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过,焦磷酸钛本身电子导电率较低,导致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合适的电压平台、循环寿命长、倍率性能好、比容量大的新型水系锂离子电池混合负极电极材料。
本发明提出的水系锂离子电池混合负极材料,由两种类型材料焦磷酸钛和导电材料混合而成;其中,所述焦磷酸钛,还包括其表面包覆或者掺杂改性材料;掺杂改性材料中,掺杂元素M选自Li、Mg、Cr、Al、Co、Ni、Mn、Fe、Zn、Cu、La离子的一种或几种,掺杂金属摩尔比为1%-20%;焦磷酸钛表面包覆材料中,表面包覆壳层材料选自炭、Al2O3、ZnO、CoO、SiO2、TiO2、NiO、LiPON等,壳层质量含量为5-45%。
本发明提出的水系锂离子电池混合负极材料中,焦磷酸钛质量含量在50%到99%之间,导电材料在1%到50%之间,两者之和为1000%。优选焦磷酸钛质量含量在20%到80%之间,导电材料在80%到20%之间。
本发明中,所述导电材料可选自活性炭、炭黑、乙炔黑、石墨、膨胀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多孔炭、硬炭等导电材料。
本发明提出的水系锂离子电池混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两者之间原位生长方式,以及两者之间的机械搅拌混合,包括球磨、研磨等混合方式。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水系锂离子电池混合负极电极材料的优异电化学性能,我们在三电极体系下测试了该混合电极材料,其充放电曲线如示意图1,其展示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混合材料平均放电电压在-0.6V(对饱和甘汞),比容量在100mAh/g左右。相较于普通磷酸钛锂放电电压在-0.78V(对饱和甘汞)左右,这类混合材料有效抑制了析氢效应,而且其比容量比较高,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都比较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04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蓄电池管式正极板剂膏量工艺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饲料添加剂配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