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等粮食作物酵素有机肥的制备技术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98247.5 | 申请日: | 201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12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周殿国;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正元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4 | 分类号: | C05G3/04;C05F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粮食作物 酵素 有机肥 制备 技术 | ||
一、技术领域:
一种水稻等粮食作物酵素有机肥的制备技术,属有机农肥领域。
二、背景技术:
本技术制取的酵素有机肥,是一种针对水稻等粮食作物发挥肥效、促其株体生长、果实成长的微生物酶。
我国农业多年施用化肥,已造成土壤贫瘠、土地结块、粮食质量明显下降……。提高粮食质量、发展有机农肥及酵素有机肥已成肥料改革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的酵素有机肥技术领域中,一类是果蔬作物酵素肥的制备技术,主料是蔬菜垃圾或果蔬发酵(如申请号201510144870.0和201510162424.2),其产品酵素肥对果蔬作物肥效显著,但对水稻等粮食作物肥效却不显著,这是为酵素肥的“单一性功能”特性所决定的。另一类是粮食作物酵素肥的制备技术,但其主料中有的含粪便、淤泥等不卫生、不便操作;有的原料复杂,制备手续繁琐,且秸秆利用率很低,实际价值不大;有的还加入尿素和多种化肥,早已失去了无污染、无化学添加、绿色环保的宗旨……。
鉴于现有技术领域上述存在的某些缺陷和不足,本技术根据酵素肥独特的“单一性功能”的特性、自制独特发酵剂,专对水稻杆、玉米杆、谷子杆、小麦秆、高粱杆等进行发酵。在发酵过程中秸秆里的有机质和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在发酵剂中微生物菌群作用下,分解转化为粮食作物养分,秸秆中含有钾、镁、磷、氮、碳、铁等元素的养分及氨基酸、蛋白质等亦被分离析出,而进入原料液成为酵素有机肥的养分。通过施肥将这些养分回归给土壤和粮食作物,既补充了土壤流失的养分,又发挥了肥效提高粮食质量。真正实现了从农业生产废弃的秸秆→肥料→土壤→粮食作物→收割后新的废弃秸秆的周期性绿色循环。彻底解决了对秸秆处理不当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本技术原料易得,制作易控,产品肥效显著,经济效益突出,有实际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水稻等粮食作物酵素有机肥的制备技术,可有效改良贫瘠的土壤,明显地提高粮食质量,彻底解决对秸秆处理不当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有重要实际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本发明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1.原料组合:水、秸秆(水稻杆、玉米杆、谷子杆、小麦秆、高粱杆等)、酒糟(酿酒剩余物)、黑红糖、自制独特发酵剂。各原料按重量分数计为:水1~9,秸秆0.25~2.25,酒糟0.05~0.45,黑红糖0.06~0.54,自制独特发酵剂0.005~0.045。
2.原料处理:将秸秆粉碎与酒糟以具体组合混匀堆积,干酒糟适当喷水,20℃~28℃温度下塑料薄膜盖10~15天,其间黑红糖与水以其具体组合放入发酵桶中搅溶常温10~15天。
3.一次发酵:把秸秆粉与酒糟混合物加入发酵桶中,再加入具体份数的发酵剂搅匀,日搅一次后加盖,常温下发酵20~25天封盖。
4.二次发酵:封盖后发酵4.5~5个月,中间开盖一次30秒换气。
5.成品检验:测试发酵桶中液体PH值,若PH值≤4,且液面上酵母膜重/原料重的比值≥0.5‰时,即显示发酵成功。
6.提取成品和副产品:把酵母膜倒入发酵剂桶备作发酵剂用,成熟的酵素有机肥用塑料管吸出装桶避光备用,副产品底部渣子从桶底滤清装桶,可直接作底肥或追肥。
1).所述酵母膜的称重方法是:
取玻璃杯称重为Xg,取200目筛网称重为Yg;用筛网逐次捞出发酵桶中的酵母膜,捞干控净,倒入玻璃杯中;最后称玻璃杯重W1g,称筛网连同上面附着的酵母膜重为W2g,则酵母膜重与物料重比值为:(W1-X+W2-Y)/物料重。
酵母膜比重影响酵素有机肥效果的实验情况如下:
取A、B两组原料发酵,同样用水10kg,秸秆2.5kg,酒糟0.5kg,黑红糖0.6kg,发酵剂0.05kg。其中A组料发酵时间5个月,酵母膜重7.098g,与原料重13.65kg比值为0.52‰(比值>0.5‰);B组料发酵3.5个月,酵母膜重6.1425g,与原料重13.65kg比值为0.45‰(比值<0.5‰)。各自于0.2亩两块玉米田施肥,其苗出土出齐后施肥株体长势见下表:
2).所述自制独特发酵剂的转型培育机理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正元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正元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82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