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移动视频广告假量识别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97508.1 | 申请日: | 2017-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1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李维;刘全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万唯邑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30/02 | 分类号: | G06Q30/02;H04W12/1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深研专利事务所44229 | 代理人: | 朱林辉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天***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视频 告假 识别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互联网广告领域,具体是一种移动视频广告假量识别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时代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PC时代的互联网入口为浏览器,在当前移动互联的井喷式发展下,移动终端设备已慢慢作为互联网主流入口。
APP广告,即以APP为载体的广告,是终端用户在使用其安装在移动终端上的APP时播放的广告。这种形式的广告已受到越来越多广告主的青睐。起初受限于移动网络环境,APP广告的形式主要是图文广告,随着WIFI、4G网络的普及,以视频作为展现形式的移动视频广告也慢慢火热起来。视频广告具有直观、感观性强的优势,已越来越受广告主的重视。
与此同时,在暴利的驱使下,大量渠道、媒体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假量”现象。所谓“假量”,即流量造假,是流量造假者为了能提高广告收益而千方百计作弊所得到的流量。例如,通过编写计算机脚本在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模拟器模拟真实用户观看或点击广告,通过技术手段修改终端硬件参数冒充多个不同用户观看或点击广告等。这种“假量”现象成为了广告主头痛的主要来源,如何辨别假量也是广告主根本需求之一。
现有的移动假量识别方法是通过查看IMEI(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IDFA(广告标识符)、IP、地域等信息进行筛查,具体为:
步骤1:终端设备IP是否存在于黑名单中;
步骤2:终端设备号是否存在于黑名单中;
步骤3:终端手机号码是否非法,是否在黑名单。
该方法存在以下不足:
1、数据来源单一,仅通过IP、终端设备号或终端手机号码等几个有限的数据来识别假量,流量造假者可以通过篡改硬件信息来轻松通过筛查,导致筛查准确率低;
2、特征识别依据相对孤立,仅依靠IP、终端设备号或终端手机号码的黑名单匹配方式,不能有效组建起多层次的特征组合;
3、技术生硬、只能不断扩充黑名单库,可优化空间不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视频广告假量识别方法和系统,其检测的维度和组合多样,流量造假特征数据库内信息的优化效果好,假量识别的准确率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移动视频广告假量识别方法和系统,包括一种移动视频广告假量识别方法和系统,移动视频广告假量识别系统包括接收模块、特征提取模块、特征匹配模块和流量造假特征数据库,特征提取模块连接接收模块和特征匹配模块,特征匹配模块与流量造假特征数据库连接,移动视频广告假量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终端设备的软硬件信息,传输到接收模块上,特征提取模块将接收模块收到的终端设备的软硬件信息提取一定特征,并将一定特征传送给特征匹配模块分析匹配;
步骤2:获取视频广告的播放期间的多个播放进度点的快照信息,传输到接收模块上,特征提取模块将接收模块收到的多个播放进度点的快照信息提取一定特征,并将一定特征传送给特征匹配模块分析匹配;
步骤3:所述特征匹配模块从流量造假特征数据库中搜索与一定特征相匹配的数据,进行分析检测,判断是否为假量。
进一步,所述流量被判断为假量时,特征匹配模块中的一定特征被录入到流量造假特征数据库中。
进一步,所述接收模块,用于对外部系统提供接口,并对外接收带有终端设备信息的分析请求。
进一步,所述流量造假特征数据库,用于存储各种流量造假的特征。
进一步,所述特征提取模块,用于终端设备的软硬件信息、在视频广告的播放期间的多个播放进度点的快照信息的分析请求中提取出特征数据形成一定特征。
进一步,所述特征匹配模块,用于从该流量造假特征数据库中搜索与一定特征进行匹配,求出匹配程度并对外输出分析结果。
进一步,所述获取终端设备的软硬件信息,传输到接收模块上,所述传输是指终端设备通过HTTP请求直接将所述终端设备的软硬件信息上传到接收模块中;或者先上传到其他服务器,再转发到传到接收模块中;或者先上传到其他服务器,其他服务器存储到数据库,并通知传到接收模块中到指定数据库获取数据。
进一步,所述终端设备的软硬件信息包括:终端设备品牌、终端设备型号、终端设备操作系统及其版本、终端设备IP地址、终端设备网络连接方式及其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所支持的硬件传感器、终端设备屏幕分辨率及其屏幕密度、系统语言、时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万唯邑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万唯邑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75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