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楼体阴面采光不遮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97499.6 | 申请日: | 2017-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88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黄定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博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11/00 | 分类号: | F21S11/00;F21V13/12;F21V3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迈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25 | 代理人: | 赖耀华 |
地址: | 530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阴面 采光 不遮景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楼体阴面采光不遮景装置,包括:采光器为一两端开口的弯折样筒体结构;多个凸透镜均匀设置在采光器的上端开口处,且多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在所述采光器内相交于一点A;漫射球为一带有椭圆形的开口的玻璃球体,漫射球通过支撑件可拆卸的设置在采光器内;投射反光罩罩设在漫射球上;长条形开口设置在投射反光罩上;光引导管的一端与采光器的下端开口相连通;反光组件与墙体垂直套设在窗户的外周上,且反光组件的反光面呈台阶状结构;光引导管的另一端延伸并贯通至其中至少一个反光单体上。本发明能够给室内提供自然光线,提亮楼体阴面窗户周围的亮度,但不遮挡窗户风景,且又不占用室内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楼体阴面采光不遮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间距小的高层建筑室内、高层天井内或普通建筑的室内照明普遍采用人造光源,其中主要是荧光灯和节能灯,人造光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能源,但是它还是会消耗能源,而且废弃的荧光灯如果处理不得当,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减少人造光源的使用量,使建筑物室内照明系统更加节能,采用太阳光作用补充照明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利用太阳光照明则成为发展趋势。
现有部分装置将太阳光直接应用反光镜经窗户反射入室内进行照明,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提高室内亮度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装置的反光镜要足够大,因此反光镜不仅会阻挡人们观望窗外景观的视线,影响窗户的美观度,还会因为反光镜强烈反光作用,刺激人眼,使用体验度不高,很难进行市场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楼体阴面采光不遮景装置,其能够给室内提供自然光线,提亮楼体阴面窗户周围的亮度,但不遮挡窗户风景,且又不占用室内空间。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楼体阴面采光不遮景装置,包括:
采光器,其为一两端开口的弯折样筒体结构,弯折样筒体结构的弯折角度为90-120度,所述采光器的上端开口为椭圆形,且椭圆形的开口呈1.5π~1.8π弧度的弧形结构;多个凸透镜,其均匀设置在所述采光器的上端开口处,且多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在所述采光器内相交于一点A,且点A为多个凸透镜的实焦点的汇聚点;漫射球,其为一带有椭圆形的开口的玻璃球体,所述漫射球通过支撑件可拆卸的设置在采光器内,且所述漫射球的开口朝向所述采光器的上端开口方向,使得点A位于所述漫射球内,所述漫射球的内侧壁上均匀排列设置多个半圆形玻璃球;投射反光罩,其开口朝向所述采光器的下端并罩设在所述漫射球上,所述漫射球位于所述投射反光罩的底部;长条形开口,其设置在所述投射反光罩上,且设置在所述多个凸透镜的中心轴线穿透投射反光罩的路径上;
光引导管,其为一两端开口的弯折样管体结构,所述光引导管的一端与所述采光器的下端开口相连通,且所述光引导管内的多个弯折部位分别设置一个反光镜,将投射反光罩反射的光束自所述光引导管的一端引导至另一端;所述光引导管的内侧壁上均匀喷涂有反光涂层;以及
反光组件,其为四块反光单体首尾相互衔接构成的矩形结构,且反光组件与墙体垂直套设在窗户的外周上,所述反光组件的反光面相对设置,且反光组件的反光面呈台阶状结构,台阶状结构的台阶面与墙体呈2-10°的夹角;其中,任一个反光单体为一不透光的板体结构,任一个反光单体的宽度不超过20cm;所述光引导管的另一端延伸并贯通至其中至少一个反光单体上,且所述光引导管与其连接的反光单体的夹角为非直角。
优选的是,任意反光单体的厚度不超过3cm,相邻台阶之间的落差为1-4mm,任一个台阶面的宽度为1-3cm。
优选的是,任意反光单体的厚度不超过3cm,相邻台阶之间的落差为3mm,任一个台阶面的宽度为3cm。
优选的是,所述采光器的弯折样筒体结构的直径为8-15cm,所述采光器的椭圆形开口的直径为40-7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博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西博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74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城市隧道智能光过渡段
- 下一篇:一种实验用水稻育苗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