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凹坑传热管减振卡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97237.X | 申请日: | 2017-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47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7 |
发明(设计)人: | 梁政;谢帅;张杰;何虹钢;蒋发光;张梁;邓严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F9/013 | 分类号: | F28F9/01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传热 管减振卡定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凹坑传热管减振卡定装置,该装置包括:包括左管板、凹坑传热管、折流板、衬套、抱卡、螺栓、抱卡盖板、右管板。凹坑传热管左端套有左管板,右端套有右管板,中部套有抱卡,抱卡外套有衬套,衬套为套有折流板,折流板通过螺栓连接有抱卡盖板。工作时,拧紧螺栓,抱卡的外斜面楔紧传热管与折流板之间的间隙,实现传热管与折流板的紧密配合,使流体诱导振动频率远离换热管的频率。解决凹坑传热管的振动、撞击、磨损等问题,并增强折流板对凹坑传热管的支撑作用,防止凹坑传热管弯曲,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结构简单,安装、拆卸、维护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凹坑传热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凹坑传热管减振卡定装置。
背景技术
传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动力、核能、电子、交通、制冷、化工、石油、航空航天等工业中的常见过程。为提高传热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常采用强化传热技术。
凹坑传热管作为一种新型的强化传热技术,其具有如下特点:1)凹坑传热管增加了受热面积,能够提传热效率;2)由于凹坑传热管的凹坑的缩放作用,使流体能够冲刷管壁,强化了传热管的传热性能,且抗污垢性能较光管优越;3)凹坑传热管可减小流体压力损失,进而可选用小功率泵,减少额外能源消耗;4)凹坑传热管由于凹坑的作用,使传热管壳程和管程流体扰动,并发展为湍流,从而达到了强化传热的目的。因此,在相同换热量条件下,采用凹坑传热管能有效减小换热器所占的空间体积、减少金属消耗、并减轻换热器重量。
由于凹坑传热管外表面设置有球形凹坑,球形凹坑由传热管加工装置挤压后得到。然而,挤压后的传热管由于塑性变形,凹坑与凹坑之间的管壁向外鼓出,使凹坑与折流板的孔壁接触不充分,导致折流板对传热管的支撑作用、防止振动作用,以及防止弯曲作用减弱,从而增强了凹坑传热管的振动。其表现为:传热管与传热管之间相互撞击加剧、传热管与折流板孔的内壁相互撞击加剧。振动将导致传热管受到磨损,使得管壁变薄,传热管的承压能力下降,使用寿命减短,以及产生强烈的噪音等。振动严重时,甚至导致传热管开裂、切断、以及发生泄露等,进而严重威胁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减少传热管振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减小凹坑传热管振动的专利较少,专利号“85108586”公布了一种换热器传热管的防振动支撑装置,该装置采用圆形缺口状的薄支持板插入传热管之间的空隙,从而防止振动。该装置的缺点是,薄形支持板结构复杂,不便于装配,且薄支持板与传热管之间任然存在间隙,不能较好的解决凹坑传热管束自振问题。专利号“201510605752.5”公布了一种换热器传热管漩涡脱落诱导振动的分析方法,该专利实现了传热管漩涡脱落诱发振动计算,但没有对传热管提出减振措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凹坑传热管振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凹坑传热管减振卡定装置,该装置能减小凹坑传热管与折流板管孔的配合间隙,实现管与孔的紧密配合,增加管束的固有频率,使流体诱导振动频率远离换热管的频率,从而达到凹坑传热管减振的目的;并增强折流板的支撑和防传热管弯曲的作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凹坑传热管减振卡定装置,包括左管板1、凹坑传热管2、折流板3、衬套4、抱卡5、螺栓6、抱卡盖板7、右管板8,其特征为:凹坑传热管2左端外表面套有左管板1,凹坑传热管2右端外表面套有右管板8;凹坑传热管2中部外表面套有抱卡5,抱卡5外套有衬套4,衬套4外套有折流板3;折流板3右侧安装有抱卡盖板7,抱卡盖板7由螺栓6紧固于折流板3表面;
所述凹坑传热管2由凹坑段10及光管段11构成,凹坑传热管2的凹坑段10挤压成型有球形凹坑,凹坑传热管2的光管段11外侧套有抱卡5;抱卡5端面呈弓状,抱卡5内、外表面为圆弧表面,抱卡5外表面中部设置有斜矩形凸起,斜矩形凸起外表面设置有外斜面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72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大换热量分体式热交换器
- 下一篇:不抵抗缓冲转移防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