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过氧化氢催化氧化的氮氧化物脱除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92522.2 | 申请日: | 2017-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13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陆强;王琦;仇志超;傅玉;唐诗洁;董长青;杨勇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75 | 分类号: | B01D53/75;B01D53/78;B01D53/86;B01J23/889;B01D53/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06 北京市昌***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过氧化氢 催化 氧化 氧化物 脱除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催化及环境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过氧化氢催化氧化的氮氧化物脱除工艺。
背景技术
烟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为燃料的燃烧,这些燃料包括煤、焦炭、重油、柴油、煤气、天然气等。伴随燃料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氮氧化物(NOx)等会对人体健康及周围环境产生危害。根据环保部发布的《201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5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1851.8万吨,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依然是其主要来源。自2011年来,有关环保的政策性文件愈发要求严格,对各行各业NOx总量减排进行了严格规定。
目前,烟气脱硝技术,即燃烧后烟气处理工艺,包括还原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电子束法、氧化法(低温等离子体法(NTP)、O3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PCO))、吸收法和吸附法。其中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是SCR法,脱硝效率达90%以上,但存在投资运行成本昂贵、氨逃逸、废弃催化剂造成二次污染以及温度窗口窄等缺点,因此开发其他清洁高效的脱硝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理论上,过氧化氢是一种清洁的氧化剂,其氧化还原电位为1.80V,并且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具有活化分解能力,产生氧化能力仅次于氟(2.80V)的羟基自由基,能够在气相条件下实现烟气中NO(90%以上)的快速氧化,利用碱液湿法吸收高价态的氧化产物,能够高效脱除烟气中氮氧化物。但是其在脱除烟气氮氧化物的实际应用中,激发过氧化氢发生活化分解的方式多为紫外光照射,利用其气相催化氧化联合液相吸收来脱除氮氧化物技术还不够成熟,且最常使用的催化剂如FeOx和ZrOx等在低温区间内表现出催化脱硝能力低下,难以实现高效脱硝。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过氧化氢催化氧化的氮氧化物脱除工艺。
本发明围绕过氧化氢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以现有的相关研究(见背景技术)为基础,探索出清洁高效、成本低廉的基于过氧化氢催化氧化的氮氧化物脱除方法,得到了合理有效,适合实际应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过氧化氢催化氧化的氮氧化物脱除工艺,向烟气中喷入过氧化氢溶液,雾化的过氧化氢与烟气充分混合后流经催化剂,经催化剂接触作用发生活化,在过氧化氢催化活化催化剂作用下烟气中NO被氧化为高价态氮氧化物,包括N2O3、NO2、N2O4和N2O5等;氧化后的烟气经碱性浆液进行脱硝处理,得到净化烟气。
本发明所用的催化剂,包括活性组分和载体,其中所述活性组分为二氧化铈、四氧化三钴、氧化镍、三氧化二铬、二氧化锰中的一种或几种,载体为纳米二氧化钛。
上述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①称取2-585重量份的六水合硝酸铈、六水合硝酸钴、六水合硝酸镍、九水合硝酸铬或乙酸锰的一种或几种,900-1000重量份的纳米二氧化钛;根据载体的吸水率计算需水量,将活性组分前驱体分别配置成盐溶液,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将配置好的盐溶液依次加入到二氧化钛中,并在混合器中进行混合和搅拌。
②将得到的催化剂膏体进行超声处理并静置一段时间,随后进行干燥、焙烧和粉碎,得到粉末状催化剂;也可按照蜂窝式或平板式催化剂的制备要求,对催化剂膏体进行成型、干燥和焙烧,获得成型的蜂窝式或平板式催化剂。
优选的,所述烟气温度为100-300℃。
优选的,所述过氧化氢溶液质量浓度为1-35%,过氧化氢与烟气中的NO摩尔比为0.5-5。
优选的,所述碱液为饱和NaOH、KOH、NH4OH、Ca(OH)2或CaCO3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所述催化剂活性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0.1-10%,载体纳米二氧化钛的重量百分比为90-99.9%。
优选的,所述纳米二氧化钛的晶型为锐钛矿型。
优选的,所述步骤②中干燥为烘箱干燥,干燥温度为80-120℃,干燥时间为2-24h。
优选的,所述步骤②中焙烧温度为300-600℃,焙烧时间为2-8h。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25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