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平均误码率累计分布的多载波系统联合接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92275.6 | 申请日: | 2017-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3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鹏;曹帆;邹念育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7/26 | 分类号: | H04L27/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11603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平均 误码率 累计 分布 载波 系统 联合 接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平均误码率累计分布的多载波系统联合接收方法,属于电子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多载波系统由于其信道呈现稀疏特性,故其拥有较强的对抗在多通道情况下的频率选择性,同时具有较高的频带利用率,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并被认为是新一代宽带无线接入的可选方案之一。伴随着频域中对正交扩频码的应用,用户的数据是通过多载波系统的发射装置进行的扩频。在恶劣的衰落环境中获得较好的误比特率(BER)可以通过频域均衡技术得以实现。当然,与直接数字序列系统相同的是,利用多载波系统中可以应用频分复用,也可以通过限制带宽来达到目的。对于移动用户来说,由于阴影和距离衰落导致的接收信号功率降低可以通过位置分集接收方法来进行补偿。这些方法均可以提高下行链路的传输性能。通过计算机仿真,最新的位置分集方法表明通过联合使用最小均方误差的频域均衡(MMSE-FDE)和接收分集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下行链路的容量。然而,这些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到的结论如何在理论上得到验证仍存在着理论架构不清晰、数学定义有分歧等很大的问题,因此建立一整套的完备的理论体系来评估由位置分集方法建立的下行链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平均误码率累计分布的多载波系统联合接收方法。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平均误码率累计分布的多载波系统联合接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准确描述在高斯干扰下接收信号的基础表达;
基站中i中微蜂窝j的用户u,其并行数据序列NC/SF可以从已调信号序列{du(j)(n);n=0~NC/SF-1}中通过串并转换(S/P)得到。S/P转换的输出是通过计算扩频因子SF乘以正交扩频码{Cu(j)(k);k=0~SF-1}得到的;通常,基站i的交织码{CPN(i)(k);k=0~Nc-1}是被用作结合每个子载波的用户扩频信号做乘法使用的;不同交织码的作用是将那些接收到的合成信号转化成类白噪声性质,并可以提取出来不同微蜂窝的位置信息。定义第k路子载波的复合接收信号为:
基于上述方程,其中Pi为传输功率,基站i中活动的信道(用户)数为U+δui,在位置分集运算中额外预留的信道数为δui;考虑到|du(i)(n)|=|cu(i)(k)|=|cPN(i)(k)|=1,那么,正交扩频交织码可以表示为:正交扩频交织码可以表示为:
然而,由于多址干扰(MAI,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的存在,多径衰落信道中是没有理想正交性的;
多址干扰MAI定义如下:
其中,通过式(1),(2),(3)可知方差为:
另外,蜂窝间互扰ICI(inter-cellular interference)是由于交织码不正交而在蜂窝之间产生的,其可定义为:
第二步:推演并计算出信道的理论误码率;信道的增益由本地的平均误码率表征,其值是通过统计平均及数值仿真得到的,可以表示为:
第三步:采用蒙特卡洛数值仿真方法对平均误码率的条件进行模拟并获得当前的平均误码率;
第四步:根据第三步的平均误码率来判断在给定的条件下信道增益是否能够达到标准。
本发明有益效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MMSE及空间分集的方法来提升可变频率选择性信道的性能,通过仿真结果发现,本文给出的理论和计算机仿真相互印证,可以为研究无线蜂窝多接入系统下行链路的性能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附图说明
图1是复合接收信号结构简图。
图2下行链路多载波蜂窝系统发射机/接收机。
图3阴影衰落β对下行链路容量的影响。
图4(a)为仅考虑MAI时的信道增益仿真。
图4(b)为仅考虑ICI时的信道增益仿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系统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工业大学,未经大连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22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