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动损害监测中的混凝土标志桩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90843.9 | 申请日: | 2017-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63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李亚涛;郭文兵;李柯;李雪峰;李新岭;李超;王遵义;杨达明;娄高中;白二虎;徐飞亚;谭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15/02 | 分类号: | G01C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4003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损害 监测 中的 混凝土 标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涉及一种外业地表沉陷观测标志,特别是一种采动损害监测中的混凝土标志桩。
背景技术
为了便于采动区建构筑物的保护和维修,需要对采空区上方及附近地表进行移动变形监测,一般是在回采之前就应将设计好的观测站标定到实地上。
其方法是:在观测站设计平面图上,根据设计的测点间距,利用观测站附近的矿区控制点确定各观测线及观测线上各测点的平面位置,并对各测点进行编号。
如果矿区控制点离观测站较远,则需在观测站地区进行插点,也可利用其它控制点或图根点标定观测站,由于该观测持续时间长,要求精度高,需要建立一个观测标志,该标志需要在观测期间随地表协同变形,便于观测,且可靠保存。
一种采动损害监测中的混凝土标志桩,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动损害监测中的混凝土标志桩,精度高,稳定性,且可以很好的保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动损害监测中的混凝土标志桩,其特征在于:地表沉陷简易监测桩的直杆主体为大部分埋设在地面下部,主要作用是与监测范围内的松散层地表密切接触,协同变形,在整个检测过程中与附近地表无相对滑移,所述内孔与GNSS RTK或者水准仪等监测装置的支架下部尖端恰好契合,固定不动,确保监测精度,所述的尖端为三棱锥形或者圆锥形,确保在埋设点时能够按设计埋进地表。
本发明所述混凝土标志桩,在其上端内镶入长约10~20 cm、直径10 mm左右的钢筋,在钢筋顶部刻十字丝或钻有小孔,钢筋露出混凝土桩10 mm,作为测点标志的中心。
本发明所述的小孔,为在直径10 mm左右的钢筋(螺纹钢)中心位置打一直径为3mm,深5至7mm的圆孔。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采动损害监测中的混凝土标志桩埋设测点时,在标定位置上挖一个直径约0.2 ~ 0.3 m、深度约0.6 m的土坑,预制好后统一埋设,将混凝土桩先立坑中,水泥桩露出地面100 mm,然后填土或混凝土使其牢固,每个桩要注明测点号。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采动损害监测中的混凝土标志桩,位置的选择既要考虑便于与各观测测点联测,又要使其在观测期间能可靠保存。使监测设备在整个监测过程中,确保监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观测标志的整体视图。
图2观测标志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的一种采动损害监测中的混凝土标志桩,测点构造为带钢筋的梯形混凝土桩,长600 mm,顶部截面积为100×100 mm2的正方形,底部截面积为200×200 mm2的正方形。
在预制混凝土标志桩时,在其上端内镶入长约10~20 cm、直径10 mm左右的钢筋,在钢筋顶部刻十字丝或钻有小孔,钢筋露出混凝土桩10 mm,作为测点标志的中心。
埋设测点时,在标定位置上挖一个直径约0.2 ~ 0.3 m、深度约0.6 m的土坑,预制好后统一埋设,将混凝土桩先立坑中,水泥桩露出地面100 mm,然后填土或混凝土使其牢固,每个桩要注明测点号。
埋设位置的选择既要考虑便于与各观测测点联测,又要使其在观测期间能可靠保存。
在观测期间能可靠保存,并和地面牢固结合,埋冻土线以下,底部最好垫石子,夯实夯牢。
为了保证观测站控制点的稳定性,应定期地进行从矿区水准基点到观测站控制点的水准测量。如果矿区水准基点离观测站较远,可在观测站附近1~2 km处,至少要埋设两个水准基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理工大学,未经河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08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站仪支架
- 下一篇:基于人工路标的移动机器人定位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