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过滤罐定位卡匣结构及其操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084215.X | 申请日: | 2017-0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394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 发明(设计)人: | 杨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智强 |
| 主分类号: | B01D35/00 | 分类号: | B01D35/00;B01D29/96;C02F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王晶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过滤 定位 结构 及其 操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过滤罐定位卡匣结构,以水密方式定位一过滤罐,过滤罐包括一内置有滤材的罐体,罐体的两端分别轴向伸设有一第一结合柱以及一第二结合柱;过滤罐定位卡匣结构,包括一主架体,主架体的两端分别固设有一第一结合装置以及一第二结合装置,第一结合装置与第二结合装置分别与过滤罐的第一结合柱以及第二结合柱水密结合定位,当水体透过第一结合装置以及一第二结合装置流经罐体后,即完成水体的过滤动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位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定位过滤管的创新结构。
背景技术
流体(尤其指水)分离装置,主要利用流体经过其中所设过滤罐的同时,将流体中有毒、不需要或是对后续流程有不良影响的物(杂)质,予以滤除,以利后续之利用。以传统带有接头的过滤罐为例,其往往因要充分利用工作环境中有限的空间,通常会被安装在较不起眼的狭小空间中。而过滤器内的滤芯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必定会吸附相当多的杂质或毒素,而逐渐降低其过滤之功能,甚至将水质污染成比过滤前还要糟糕,此时就必须实时更换滤芯。传统的过滤器更换滤心的方式,通常使用一适合的工具先旋松过滤器的壳体,然而,在狭小的空间中,并不方便于拆装的过程中利用工具旋动接头。且还必须要有多余的空间,以便容许过滤罐在拆装的过程中能够垂直移动,然而,在许多的安装环境下,却不容易预留如此的工作空间。
再者,有些工业用过滤器,必须符合安规(例如流体压力)的要求,因此采用金属硬管来做为输送流体的管路,然而,使用硬管来配置管路,将更不方便操作者拆装传统的过滤罐。
另外,传统的过滤罐最为操作者所诟病者就是拆卸的过程中,即使管路已经泄压仍难免会有泄漏的问题,且如果过滤器是运用于过滤特殊工业所使用的化学品时,不论是从环保的观点或是操作者的人身安全考虑,当然都不希望这类化学品由管路中渗漏出来。
综上所述,现有结构于实际应用经验中发现仍旧存在下述问题与缺弊:首先,安装环境不容易预留空间供拆装过滤罐时使用;因此在拆解或安装滤芯时没有足够的空间供工具(扳手)作回旋动作,往往显得碍手碍脚;再者,若是入水口与出水口分别设于过滤器的上方与下方,且所连接的管路皆为硬管时,无法使用前述方式更换滤芯,有时甚至必须关闭水源拆卸水管,令更换滤材的工作变得繁复耗时。更何况若是过滤罐运用于过滤有毒或是危险的化学物品时,更是不容许于更换过滤罐时有流体泄漏的情形。若是不针对过滤罐定位结构加以重新设计并改变其安装方式,恐怕对其市场接受度产生不良影响,亦间接降低过滤器业者应得知收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滤罐的定位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过滤罐定位卡匣结构,供以水密方式组设一过滤罐,其中过滤罐包括一内置有滤材的罐体,罐体的两端分别轴向伸设有一第一结合柱及一第二结合柱;过滤罐卡匣式定位结构包括一主架体;一固设于主架体上的第一结合装置;第一结合装置包括一固设于主架体第一端的柱体,柱体自由端的外侧设有一第一管接头,而柱体自由端部的内侧则形成有一第一卡槽,第一管接头与第一卡槽互相连通;过滤罐的第一结合柱选择性地以水密方式组设于第一卡槽中;以及一固设于主架体上的第二结合装置,第一结合装置与第二结合装置位于主架体同一轴线的两端;第二结合装置包括一固设于主架体第二端的座体、一枢设于座体上的摆动座以及一装设于摆动座上的操作结构;摆动座的自由端部形成有一第二卡槽,第二结合柱选择性地组设于第二卡槽中,而摆动座透过第二结合柱牵引过滤罐并选择性地与座体连结限位,藉以定位过滤罐;操作结构选择性地相对于摆动座向外延伸,而于操作摆动座牵引过滤罐与座体连结限位时,相对于摆动座提供一延长施力臂;座体的外侧装设有一第二管接头;当摆动座与座体连结限位并定位过滤罐时,过滤罐的第二结合柱以水密的方式与第二管接头连通。
藉此创新独特设计,使本发明对照现有技术而言,可徒手即可完成拆装且整体更换不需清洗,达到免用工具避免污染的实用进步性与较佳产业经济(利用)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组装过滤罐后的立体外观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智强,未经杨智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842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银掺杂纳米氧化镍粉体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污水处理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