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培育抗小麦黄花叶病新品种的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081671.9 申请日: 2017-02-15
公开(公告)号: CN106818461A 公开(公告)日: 2017-06-13
发明(设计)人: 李鹏;李新华;高国强;崔正勇;张凤云;孙明柱 申请(专利权)人: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H1/02 分类号: A01H1/02;A01H1/04
代理公司: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37218 代理人: 张菡
地址: 250100 山东*** 国省代码: 山东;37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培育 小麦 花叶病 新品种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培育抗小麦黄花叶病新品种的方法,属于作物育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小麦黄花叶病是当前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土传病毒病之一,主要是由小麦黄花叶病毒所引起,并通过土传禾谷多黏菌为介体进行传播。小麦黄花叶病广泛分布于黄淮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西南四川盆地及陕西渭河流域等冬小麦种植区,由于种植感病品种以及农用机械跨区作业,发病面积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近几年,山东省的烟台、临沂、日照和枣庄等地小麦黄花叶病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小麦黄花叶病导致植株花色素苷积累,叶片发黄,春季生长缓慢,单位面积成穗数下降,穗粒数降低,粒重减轻,发病区域通常减产20%~70%,严重危害了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

由于禾谷多黏菌的孢子具有极强的抗逆性,可以长期在泥土中存活,含有小麦黄花叶病毒的病土能够保持致病能力长达数十年,采用常规的物理、化学方法以及改变耕作方式都难以对病害进行有效防控,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安全有效地防治小麦黄花叶病已成为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一致表明,选育并推广抗病、耐病品种是控制小麦黄花叶病危害的最佳途径。但是,目前并没有关于选育高抗小麦黄花叶病新品种的方法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培育高抗小麦黄花叶病新品种的方法。

为了获得高抗小麦黄花叶病新品种,发明人以现有小麦品种作为亲本,进行了大量的杂交选育实验;其中包括以鲁原502为母本、临麦4号为父本的杂交选育实验。

鲁原502是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首次采用航天突变系优选材料9940168为亲本选育出的多穗型、多抗、超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发明人经多年实验发现:鲁原502高抗小麦黄花叶病。临麦4号是山东省临沂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大穗型、半紧凑、高产小麦品种,推广早期深受当地农民喜爱,但是由于高感小麦黄花叶病,最近几年黄花叶病大发生极大影响了临麦4号的推广。本发明以鲁原502为母本、临麦4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通过调整选育过程中的种植、收获方式及选育环境,最终获得了抗小麦黄花叶病新品种。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培育抗小麦黄花叶病新品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以鲁原502为母本、临麦4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获得F1代籽粒;

(2)将F1代籽粒种植于试验区小麦黄花叶病鉴定池,进行抗病性鉴定,选择优良单株,混合脱粒得到F2代籽粒;

采用“种植于小麦黄花叶病鉴定池”、而不是“接种病毒”的方式进行小麦黄花叶病鉴定,是为了提高获得抗病性单株的几率;

(3)将F2代籽粒种植于病区的小麦黄花叶病鉴定圃,适期早播,采用利于黄花叶病发病的方式进行田间管理,选取抗病、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标记,收获时采用单穗收获的方式,每个中选单株收一个穗,进行单穗脱粒,得到F3籽粒;

在抗病品种杂交育种实验中,通常只进行一次致病诱发;而本发明对抗病F2代籽粒进行再次致病诱发;再次致病诱发的目的是保证双亲的抗病性基因能够稳定遗传给后代,防止在分离过程中抗性丢失;

采用“种植于病区的小麦黄花叶病鉴定圃”、而不是“种植于实验区的小麦黄花叶病鉴定圃”、更不是“接种病毒”的诱发方式;是因为“病区的小麦黄花叶病鉴定圃”更接近于实际种植的发病环境,从而能提高所获得的抗性植株的稳定性,以提高后期抗病筛选的入选率;

在致病诱发步骤通常对选出的抗病单株采用单株收获的方式;而本发明采用单穗收获的方式收获,其原因是小区种植密度较大,进行单株收获时容易出现混杂,利用选择单株只收单穗的方式能够避免发生混杂;

采用“适期早播、利于黄花叶病发病的方式进行田间管理”的种植、管理方式是为了增加发病强度和选择压力;

(4)将F3籽粒种植于常规选种圃,按照穗行种植,对产量相关农艺性状、除黄花叶病以外的病害抗性进行调查,选择优良单株,进行单株脱粒,得到F4籽粒;

所述病害可以是白粉病和锈病;

(5)F4代籽粒的种植、田间调查、材料选择和收获与上一世代相同,得到F5籽粒;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未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816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