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土体防渗的絮凝沉淀自动追踪防渗技术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80320.6 | 申请日: | 2017-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6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谈叶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3/16 | 分类号: | E02B3/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2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防渗 絮凝 沉淀 自动 追踪 技术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利施工技术,尤其涉及堤坝防渗技术。
背景技术
土体渗漏是河流渠道、堤防及水库大坝等工程中都会遇到的需着重处理的环节,对保障工程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工程中防渗方式主要为高压注入水泥浆等。由于地下渗漏通道十分复杂且隐蔽,施工中常常无法确定灌注孔的位置和深度,导致这些措施存在许多诸如施工成本高昂、维修维护困难等缺点,并且水泥浆颗粒大,无法深入细小孔隙,导致防渗效果集中于灌注孔四周有限范围内。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简单方便、投资低的用于土体防渗的絮凝沉淀防渗技术,该技术能快速进入地下隐蔽渗漏通道,并与地下水土体产生絮凝沉淀物封堵土体孔隙,从而实现防渗。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土体防渗的絮凝沉淀自动追踪防渗技术,所述絮凝剂为可溶性有机或无机絮凝剂。
另外还提供了该技术的使用方法,是先将絮凝剂溶解后的溶液通过钻孔注入土质堤坝渗漏部位即可。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无需事先对坝体内部隐蔽渗漏通道进行查勘,絮凝剂溶液注入后,会在水流带动下自动进入坝体内部渗漏通道并产生絮凝沉淀吸附于土体颗粒表面,从而堵塞渗漏通道和孔隙,实现自动追踪防渗。该技术适用范围广,施工简单便捷能节约大量工程投资,且对地下水层无破坏,十分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采用注入式自动追踪防渗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絮凝剂按照其化学成分总体可分为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两类,絮凝剂主要是带有正(负)电性的基团和水中带有负(正)电性的难于分离的一些粒子或者颗粒相互靠近,降低其电势,使其处于不稳定状态,并利用其聚合性质使得这些颗粒集中,并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分离出来,分离出的颗粒逐渐凝聚成絮状物并沉淀。如将絮凝剂溶液注入土体中,会跟随地下水的流动而迁移,自动进入渗漏通道,絮凝剂遇到土体中的地下水会产生大量絮状沉淀并吸附于土体颗粒之上,逐渐堵塞渗漏通道,从而实现土体自愈式防渗。该技术适用范围广,施工简单便捷。对地下含水层不产生破坏,也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十分环保,且能节约大量的工程投资。
首先选用絮凝剂和蒸馏水等清洁水配制成溶液,浓度无限制,一般浓度越高,絮凝沉淀效果越好。防渗方式为注入式防渗,实际操作时,在堤坝渗漏区域上游部位进行钻孔,钻孔深度不宜过深,通过过滤花管缓慢注入絮凝剂溶液,注入速度不能过快,以免破坏土壤原有结构。观察渗漏部位渗漏情况,如渗漏量无显著降低,则表明钻孔未和渗漏主通道连通,此时应加大钻孔深度,并注入絮凝剂溶液,在此期间应不断补充絮凝剂溶液注入,直到渗漏量降低到工程要求为止。该技术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适用范围广,对各种级配的砂土、壤土土柱均能将其渗透系数降低80%-95%左右,且成本十分低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803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