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航空发动机燃油系统的油封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77829.5 | 申请日: | 2017-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75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齐宏亮;于忠伟;田小标;谭众;关晴中;秦伯梁;薄喜民;张松涛;张婉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C7/22 | 分类号: | F02C7/22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15006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航空发动机 燃油 系统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封结构,尤其是一种航空发动机燃油系统的油封结构,可以实现油封效果好并具有快速投入使用的特点。
背景技术
现有对于航空发动机在储存时,为保证储存寿命,通常要对燃油系统进行油封,而目前的油封均采用滑油油封的方法,即通过起动机或其他外部动力带转发动机,使其达到某一转速,同时向燃油进口提供滑油,在发动机运转时将滑油带入燃油系统内实现发动机的燃油系统油封。在使用时,放出滑油,再向燃油系统中注入燃油后使用。然而对于某些航空发动机,要求其即能保证储存寿命,又可以实现快速投入使用的要求,因此,提出一种新的油封方法,即在油封时采用脱水燃油进行油封,在使用时,不需要注滑油,可以直接启封使用。然而在进行油封过程中,要保证脱水燃油的纯度,不能与空气进行接触,以免空气中的水汽进入脱水燃油,腐蚀发动机,致使油封失败。目前的注入滑油的油封结构是无法满足上述要求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航空发动机燃油系统的油封结构,可以实现在油封过程中严格与空气隔离,保证空气中的水分进入脱水燃油,致使油封失败。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航空发动机燃油系统的油封结构包括氮气瓶、脱水油罐、三通电磁阀,脱水油罐封装有脱水燃油,氮气瓶的氮气出口的出气管连接至脱水油罐内部并位于脱水燃油液面以上,脱水燃油液面下设置出油管并与三通电磁阀一端连接,三通电磁阀的另两端分别与发动机燃油系统、试车台燃油系统以及油封结构相连,出气管上设置有主排气口,出油管上设置有出油排气口,在所述的油封结构上还设置有支路,所述的支路一端位于主排气口与氮气瓶之间,另一端位于出油排气口与三通电磁阀之间,支路上依次设置有支路阀门和支路排气口,所述的支路阀门位于出气管一侧,支路排气口位于出油管一侧,在靠近三通电磁阀的出油管上还设置有注油排气口。
在所述的出油管上设置有油滤,在出气管上设置有减压阀和压力传感器。
本发明在使用时,先将三通电磁阀设置成航空发动机燃油系统与试车台燃油系统相通,调整氮气的输出压力后,打开支路阀门以及所有排气口后,打开氮气瓶,观察所有的出气口,当有气体排出后一定时间,关闭该排气口,当所有排气口关闭时,所有的管路内全部充满了氮气;关闭支路阀门,打开出油排气管和注油排气管,观察有燃油流出后关闭相应的排气口,当所有排气口关闭时,脱水油罐与三通电磁阀之间充满了脱水燃油;起动发动机,在发动机工作一定时间后,将三通电磁阀切换成航空发动机燃油系统与油罐相通,继续保持发动机运行,直至三通电磁阀至发动机供油口的管路内的燃油完全耗尽后后保持发动机的最大转速运行一段时间,使脱水燃油充满发动机油路后停车,完成油封。
本发明通过氮气将空气排出,使脱水燃油与空气不接触,保证了脱水燃油的纯度,起动发动机后,切换使用脱水燃油工作,使脱水燃油进入发动机,保证了油封效果。当发动机需要启动时,直接启动即可,省时方便。本发明实现了在油封过程中严格与空气隔离,保证空气中的水分不进入脱水燃油,达到油封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航空发动机燃油系统的油封结构包括氮气瓶1、脱水油罐16、三通电磁阀7,脱水油罐16封装有脱水燃油,氮气瓶1的氮气出口的出气管17连接至脱水油罐16内部并位于脱水燃油液面以上,脱水燃油液面下设置出油管15并与三通电磁阀7一端连接,三通电磁阀7的另两端分别与发动机燃油系统12、试车台燃油系统11以及油封结构相连,出气管17上设置有主排气口18,出油管15上设置有出油排气口10,在所述的油封结构上还设置有支路2,所述的支路2一端位于主排气口18与氮气瓶1之间,另一端位于出油排气口10与三通电磁阀7之间,支路2上依次设置有支路阀门4和支路排气口5,所述的支路阀门4位于出气管17一侧,支路排气口5位于出油管15一侧,在靠近三通电磁阀7的出油管上还设置有注油排气口6。
在所述的出油管15上设置有油滤3,在出气管上设置有减压阀8和压力传感器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778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式GPS定位一体机
- 下一篇:一种带旋转支架的电视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