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铁路地震预警方法、地震监测台站及铁路局中心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71925.9 | 申请日: | 2017-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75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格明;马莉;史建平;宣言;江汶乡;吴敬朴;高芒芒;王澜;白鑫;李红梅;张宝军;孙文韬;张伟;方兴;李秋芬;魏猛;赵良好;张效军;孙加林;习年生;戴贤春;张洪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路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00 | 分类号: | G01V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庆龙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铁路 地震 预警 方法 监测 铁路局 中心 系统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速铁路地震预警方法、地震监测台站及铁路局中心系统,所述方法通过各地震监测台站采集多个测震分向的地震波形信息,对地震波形信息进行相似性校核,若校核结果大于误报阈值,则绘制地震波形信息的相关性变化曲线,并根据相关性变化曲线确定地震P波初至时刻;以及各地震监测台站根据多个测震分向的地震波形信息生成P波预警信息,并将P波预警信息发送至铁路局中心系统,使得铁路局中心系统根据P波预警信息判断是否发出报警及处置信息。本发明将铁路沿线的地震监测台站和地方台站的预警信息充分融合,有效提高高速铁路沿线台站P波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减轻地震灾害对高速铁路的不利影响,进而保证了列车运行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速铁路防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速铁路地震预警方法、地震监测台站及铁路局中心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幅员辽阔、分布多条地震断裂带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高速铁路遍布全国各省会直辖市,在地震发生时,破坏性地震波来临前十几秒甚至几秒发出地震警报信息并成功将高速列车限速或停车,对防止或减轻地震灾害、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而地震预警技术本身作为一个世界难题,与高铁技术相融合,对地震报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震报警主要通过监测S波,当地震动参数达到一定阈值后随即发出警报;而地震预警则是利用P波和S波的速度差,在地震发生后且破坏性地震波尚未来袭的数秒至数十秒之前发出预警。我国高速铁路的地震预警系统通常布设于铁路沿线的牵引变电所、分区所、AT所内,台站间距约25km。由于高速铁路自身的地震监测台站基本呈现线性分布、台站数量相对较少,在震中定位理论上就存在偏差,考虑到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的目的在于地震发生时成功的使列车停车,必然有地震预警时效性的严格要求,而P波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两者之间本身就存在着矛盾。
因此如何同时保证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就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高速铁路地震预警方法、地震监测台站及铁路局中心系统,将铁路沿线的地震监测台站和地方台站的预警信息充分融合,有效提高高速铁路沿线台站P波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减轻地震灾害对高速铁路的不利影响,进而保证了列车运行的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速铁路地震预警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各地震监测台站采集多个测震分向的地震波形信息;其中,各所述地震监测台站预设在高速铁路沿线上;
对采集到的多个测震分向的地震波形信息进行相似性校核;
若所述相似性校核的结果大于误报阈值,则绘制多个测震分向的地震波形信息的相关性变化曲线,并根据所述相关性变化曲线确定地震P波初至时刻;
以及,各地震监测台根据多个测震分向的地震波形信息生成现地P波预警信息,并将所述现地P波预警信息发送至铁路局中心系统,使得所述铁路局中心系统根据所述现地P波预警信息判断是否发出报警及处置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各地震监测台站采集多个测震分向的地震波形信息,包括:
预设在所述地震监测台站中的不同位置的两个地震计分别在接收到地震信号时采集其对应测震分向的地震波形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在接收到地震信号前检测到地震监测台站中的某一地震计发生故障,则未发生故障的另一地震计在接收到地震信号时采集地震波形信息,并根据该地震波形信息生成现地P波预警信息,以及将所述现地P波预警信息发送至铁路局中心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所述相关性变化曲线确定地震P波初至时刻,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路总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路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719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