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氮钢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71341.1 | 申请日: | 2017-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841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胡进;王强;余志川;罗定祥;陈晋阳;隆文庆;马胜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江油长城特殊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50 | 分类号: | C22C38/50;C22C38/42;C22C38/44;C22C38/46;C22C38/04;C22C38/02;C22C38/06;B21J5/06;F02K9/34;F02K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依云;严政 |
地址: | 62170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材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钢材生产领域,公开了一种低氮钢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对1Cr21Ni5Ti钢锭进行两镦两拔锻造,然后进行精锻机锻造,所述精锻机锻造的总变形率为50‑80%;所述精锻机锻造包括3‑5个道次,且所述精锻机锻造的倒数第二道次的变形率为35‑40%。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得到的低氮钢材碳氮化物B类≤2级,碳氮化物D类≤2.5级,即使在其氮含量较低情况下,也能保证其屈服强度R0.2可以满足航天发动机对材料的高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材生产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低氮钢材,一种低氮钢材的制备方法,一种低氮钢材的应用。
背景技术
1Cr21Ni5Ti是铁素体-奥氏体型双相不锈钢,与1Cr18Ni9Ti相比,该材料具有较高强度和耐腐蚀性能,主要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和航天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外壁。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对高品质材料提出新要求,要求碳氮化物(TiC、(C、N)Ti类夹杂)B类(链状分布)≤2级,D类(弥散分布)≤2.5级,为了满足该要求,需要控制1Cr21Ni5Ti中氮含量,另外,如果氮含量减少,势必会造成屈服强度R0.2的降低。因此,有必要开发氮含量较小,且屈服强度R0.2满足要求的1Cr21Ni5Ti钢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生产氮含量较低的1Cr21Ni5Ti钢材,致屈服强度R0.2明显降低的缺陷,提供一种低氮钢材,该低氮钢材的制备方法,由该制备方法生产的低氮钢材,以及该低氮钢材的应用。
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在对1Cr21Ni5Ti钢锭进行处理时,采用两镦两拔锻造开坯与精锻机锻造成材的结合,且控制精锻机锻造的总变形率为50-80%,精锻机锻造包括3-5个道次,所述精锻机锻造的倒数第二道次变形率为35-40%,即使在其氮含量较低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其屈服强度R0.2可以满足航天发动机对材料的高要求。发明人在进一步研究过程中发现,采用两镦两拔锻造可以将碳氮化物打散,不呈链状分布,而后续通过精锻机锻造采用多道次(3-5)变形进行,并且控制倒数第二道次变形率(35-40%左右),可以提高钢材的屈服强度。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氮钢材,以所述钢材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钢材含有:Fe、0.09-0.14重量%的C、不大于0.8重量%的Si、不大于0.8重量%的Mn、20-22重量%的Cr、5.2-5.8重量%的Ni、0.25-0.5重量%的Ti、不大于0.08重量%的Al、不大于0.3重量%的Cu、不大于0.2重量%的W、不大于0.2重量%的V、不大于0.2重量%的Mo和不大于0.01重量%的N,碳氮化物B类≤2级,碳氮化物D类≤2.5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低氮钢材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对1Cr21Ni5Ti钢锭进行两镦两拔锻造,然后进行精锻机锻造;其中,以所述钢锭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钢锭含有:Fe、0.09-0.14重量%的C、不大于0.8重量%的Si、不大于0.8重量%的Mn、20-22重量%的Cr、5.2-5.8重量%的Ni、0.25-0.5重量%的Ti、不大于0.08重量%的Al、不大于0.3重量%的Cu、不大于0.2重量%的W、不大于0.2重量%的V、不大于0.2重量%的Mo和不大于0.01重量%的N;所述精锻机锻造的总变形率为50-80%;所述精锻机锻造包括3-5个道次,且所述精锻机锻造的倒数第二道次变形率为35-40%。
本发明还提供了由上述制备方法生产的低氮钢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低氮钢材在火箭发动机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江油长城特殊钢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江油长城特殊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713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