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070594.7 | 申请日: | 2017-0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653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 发明(设计)人: | 松岛寿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 
| 主分类号: | G02F1/1362 | 分类号: | G02F1/1362;G02F1/1337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徐殿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显示装置 | ||
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相互对置的第1电极及第2电极、和由扫描信号线及影像信号线划分出的多个副像素区域。副像素区域具有形成第1电极的第1区域、和没有形成第1电极的第2区域。第1区域具有在第1方向上延伸的连接区域、和从连接区域延伸的多个分支区域。多个副像素区域具有第1副像素区域和第2副像素区域。在设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为第2方向的情况下,在第1副像素区域中,分支区域从连接区域向作为第2方向的一方的第2A方向延伸,在第2副像素区域,分支区域从连接区域向作为第2方向的另一方的第2B方向延伸。
本申请基于2016年2月9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022631号主张优先权,这里引用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例,已知有IPS(In-Plane-Switching、平面转换)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IPS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在夹着液晶层对置的一对基板中的一方上设有像素电极及共通电极,利用在这些电极间产生的横电场来控制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此外,将像素电极及共通电极配置在不同的层中、利用在这些电极间产生的边缘电场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的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开关技术)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已实用化。
另一方面,已知有将像素电极及共通电极配置在不同的层中、并且在距液晶层较近侧的电极上设置狭缝、使该狭缝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边的附近的液晶分子相互向反方向旋转的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是与FFS模式明确地不同的方式,与以往的FFS模式相比能够使响应速度变快并使取向稳定性提高。以下,将这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称作高速响应模式。
在高速响应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像素电极及共通电极之间还可能产生对上述取向控制没有贡献的电场。如果这样的电场作用在液晶层上,则发生不希望的取向变化,显示品质将下降。
发明内容
有关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在第1基板与对置于上述第1基板的第2基板之间具有包含液晶分子的液晶层。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第1基板具备:多个影像信号线;与上述影像信号线交叉的多个扫描信号线;绝缘层;第1电极;隔着上述绝缘层而与上述第1电极对置、在与上述第1电极之间产生电场而使上述液晶分子旋转的第2电极;以及在俯视中由上述多个影像信号线和上述多个扫描信号线划分出的多个副像素区域。上述第1电极形成在第1层,上述第2电极形成在第2层。上述第1层在上述副像素区域内具有第1区域和第2区域。上述第1电极及上述第2电极的一方是像素电极,另一方是与多个上述像素电极对置的共通电极。上述第1区域及上述第2区域的一方是形成上述第1电极的区域,另一方是没有形成上述第1电极的区域。上述第1区域具有在第1方向上延伸的连接区域和从上述连接区域延伸的多个分支区域。上述分支区域在宽度方向上具有第1边和第2边。在产生了上述电场的情况下,在上述分支区域的上述第1边的附近和上述分支区域的上述第2边的附近,上述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反转。上述多个副像素区域具有第1副像素区域和第2副像素区域。在设与上述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为第2方向的情况下,在上述第1副像素区域中,上述分支区域从上述连接区域向作为上述第2方向的一方的第2A方向延伸,在上述第2副像素区域中,上述分支区域从上述连接区域向作为上述第2方向的另一方的第2B方向延伸。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得到能够使显示品质提高的高速响应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性的等价电路的图。
图3是表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的一部分的图。
图4是表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的副像素的概略性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状态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未经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705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