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基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包含该复合材料的锂离子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69655.8 | 申请日: | 2017-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020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4 |
发明(设计)人: | 周成坤;苗恒;潘修军;周海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587 | 分类号: | H01M4/587;H01M4/133;H01M10/0525;H01M10/058 |
代理公司: | 11332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巩克栋;侯桂丽 |
地址: | 518106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包含 锂离子电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基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包含该复合石墨材料的锂离子电池,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比例将活化的天然石墨和沥青混合均匀,加入融合机内并通入惰性气体,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融合造粒;2)对融合造粒产物进行碳化处理或者石墨化处理,得到石墨基复合材料。采用本发明的石墨基复合材料制备负极并组装成的电池容量高、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好,首次脱锂比容量在360.1mAh/g以上,首次效率在91.5%以上,成品电池常温充放电循环300周容量保持率大于90%。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负极材料技术领域,尤其一种石墨基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包含该复合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相对于铅酸和镍氢电池而言,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高、体积小、质量轻、无污染、安全性好、寿命长等优势,是一种理想的储能器件。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在移动便携设备(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平板电脑等)、储能装置、电网调峰以及车用动力电池方面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人们对小型化、轻量化、多功能化的装置需要越来越迫切,也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的提高却极大的依赖于负极材料的发展和完善。
目前,碳材料是最为成功的商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以及中间相炭微球(MCMB)等,其中天然石墨具有比容量高、压实密度高、来源广泛、工艺简单等优势,一直占据着负极材料市场的主要地位,但是天然石墨不足也比较明显:首次充放电效率较低,不可逆容量损失较大,对电解液依赖性强,电极膨胀率较大,循环寿命有限等等。
在改善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方法中,二次造粒工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二次造粒是具有表面活性的碳前驱体,在粘接剂沥青或者其它有机物的辅助下,高温热处理粘接成二次颗粒的工艺,其能够缩短锂离子的传输路径,提升倍率性能,同时增加各向同性,促使极片的各向膨胀减小等等。
CN 103311520B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将球形天然石墨、中间相石墨和石墨化催化剂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料;(2)捏合所述混合料和粘合剂得到捏合物;(3)将所述捏合物进行炭化处理,冷却后再进行催化石墨化高温处理;(4)将步骤(3)所得产物进行粉碎、分级,即可;其中,步骤(2)所述的粘合剂为石油沥青和/或煤沥青。所得的复合石墨负极电化学性能好,放电容量在360mAh/g以上,具有高充放电效率,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好,循环性能佳,安全性好。但是,制备该材料采用的大量的破碎、粉碎工艺会破坏二次颗粒之间的粘结性,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活性表面,增加电极片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副反应。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了解决天然石墨首次充放电效率低,不可逆容量损失大,对电解液依赖性强,电极膨胀率较大以及循环寿命较短的缺陷,在保持了其高容量优势前提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基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包含该复合材料的锂离子电池。采用本发明的石墨基复合材料制备负极并组装成的电池容量高、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好,首次脱锂比容量在360.1mAh/g以上,首次效率在91.5%以上,成品电池常温充放电循环300周容量保持率大于90%。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石墨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活化的天然石墨和沥青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料;
(2)将混合料置于融合机中,于惰性气氛下进行融合造粒,得到融合造粒产物;
(3)对融合造粒产物进行碳化处理或者石墨化处理,得到石墨基复合材料。
本发明的方法通过采用活化的天然石墨和沥青混合,进行融合造粒再进行碳化处理或者石墨化处理,使得到的石墨基复合材料不仅具有很高的首效和比容量、非常好的循环性能,还提升了吸液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696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