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ezrin在制备哮喘诊断试剂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68985.5 | 申请日: | 2017-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697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姚欣;贾嫚;蒋昕钰;姜洁;欧英炜;张秀伟;单霞;黄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68 | 分类号: | G01N33/68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高玲玲 |
地址: | 21002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哮喘 血清 制备 呼出气冷凝液 哮喘诊断 预后 评估 支气管哮喘疾病 骨膜 负相关关系 生物标记物 诊断 蛋白水平 气道屏障 人体血清 哮喘控制 敏感 肺功能 试剂盒 治疗 应用 健康 监测 预测 发现 | ||
本发明公开了ezrin在制备哮喘诊断试剂中的应用,在健康人和哮喘患者的呼出气冷凝液(EBC)和血清(serum)中发现,健康人的ezrin的水平能与哮喘患者明显相区别:哮喘患者的EBC和血清中的ezrin水平显著下降,并且与肺功能呈正相关关系,与血清中IL‑13及骨膜蛋白水平成负相关关系,因此可以通过监测人体血清(serum)或者呼出气冷凝液(EBC)中ezrin的水平,从而对哮喘进行诊断、协助其治疗,并评估预后。本发明能通过更简便的方式在支气管哮喘疾病的预测、诊断和评估方面起到指导作用,并能更敏感地反映哮喘患者的气道屏障功能改变情况。基于此生物标记物的功能,有望制备更可靠更敏感的试剂盒,直接反映哮喘控制情况,并指导其治疗和评估预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检测试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蛋白质在制备哮喘诊断试剂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指由多种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成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哮喘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它可广泛影响各个年龄层次,各个国家的哮喘患病率从1%~18%不等,我国约为0.5%~5%,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现已成为全球健康管理的一个重担。哮喘的死亡率为1.6~36.7/10万,多因为哮喘长期控制不佳、急性发作时治疗不及时造成,而这些大多都是可预防可控制的。哮喘的诊断一直以来都是依靠临床表现和肺功能检查结果(并不含有其它生物标记物),这其中,肺功能检查结果向来是诊断哮喘和评估哮喘的重要依据。
在诊断哮喘的过程中,肺功能检查主要包括通气功能检测、支气管激发试验(BPT)、支气管舒张试验(BDT)、昼夜呼气峰流速值(PEF)变异率等。哮喘发作时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用力肺活量(FVC)正常或下降,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率以及最高呼气流量(PEF)均下降,其中以FEV1/FVC%<70%或FEV1低于正常预计值的80%作为判断气流受限的最重要指标。哮喘缓解期,所述的通气功能指标均可逐渐恢复。而病情迁延、反复发作的哮喘患者,其通气功能便会逐渐下降。
虽然上述肺功能检查已经长期应用于哮喘患者的诊断,但是发现更新型、更敏感、更具有特异性的代谢生物标记物尤为重要,这些生物标记物有能力在较早阶段预测或指导哮喘治疗,使其能防止或至少减缓最终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进展并控制相关的并发症,如气胸、纵膈气肿、肺不张、慢阻肺、支气管扩张、肺源性心脏病的形成等。且哮喘的病程较长,治疗时间更为长久,治疗不佳的情形下稍有外界环境刺激,即有可能引起哮喘急性发作,诱发严重后果。故一个新的生物标记物对于哮喘的病情的评估和治疗指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经明确,支气管上皮是抵御外界环境有害刺激的第一道屏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对于细胞通透性、细胞极性、信号传导以及宿主防御等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有重要作用。Ezrin是膜连接蛋白(ezrin/radixin/moesin,ERM)家族的一员,现已被确认为是膜蛋白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间的连接分子,存在于富含肌动蛋白的表面结构。它参与了细胞极性、形态维持、黏附、浸润、迁徙以及信号传导等过程,对调节细胞生命活动如细胞生长、凋亡、运动等起重要作用。Ezrin在炎症疾病、肠道癌症中已被深入研究,并证实其与炎症、肠癌确实存在一定关系。目前临床上以血浆生物标记物单一或联合使用作为疾病诊断手段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哮喘这类气道疾病的血浆标记物则缺乏系统深入的探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在制备哮喘诊断试剂中应用的蛋白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ezrin在制备哮喘诊断试剂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689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