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往复活塞式机器的气缸的气缸工作面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63343.6 | 申请日: | 2017-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610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P.U.托雷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20 | 分类号: | F02F1/20;F04B53/16;F04B53/1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郭帆扬;胡斌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往复 活塞 机器 气缸 工作面 | ||
一种往复活塞式机器的气缸的气缸工作面。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彼此间隔的线痕(16)的形式的凹槽,由此在相邻线痕(16)之间形成平顶(20),且带有在平顶(20)的区域中构造的平顶沟槽(18)形式的凹槽,其中,第一平顶区域以平顶沟槽(18)的第一定向来构造且至少第二平顶区域以平顶沟槽(18)的第二定向来构造,其中,所述第一定向和所述第二定向彼此不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往复活塞式机器的气缸的气缸工作面。
背景技术
由DE 43 16 012 A1已知一种用于精加工在内燃机气缸中的孔壁的方法,根据该方法在表面上通过射束处理应产生线痕形式的相交的凹槽。应指出,线痕根据在气缸内取决于区域的磨损可被不同地定向。就此而言建议在上死点区域中5º至30º的线痕的较小的交叉角、在中间区域中30º至60º的略微更大的交叉角和在下死点区域中在轴向上的平行的线痕。还描述了,在两个线痕之间可相应地布置有多个带有较小深度的平顶沟槽。平顶沟槽的确定的定向和在线痕与平顶沟槽之间的具体的布置未被提及。孔借助于平顶珩磨的加工以如下理由被描述为负面的,即,在平顶珩磨的情形中挤压力是必要的,其可能导致在孔横截面上与理想的圆形的偏差。
由DE 10 2007 032 370 A1已知一种用于加工内燃机的气缸工作面的方法,其被用于产生被称作珩磨痕迹的相交的线痕。应指出,线痕可布置成,在气缸的不同区域中(在轴向上观察)形成在相交的线痕之间的不同的交叉角(在该文献中被称作珩磨角)。在一个实施例中作如下建议,即在上部和下部的区域(其包围内燃机的上部和下部的死点且因此是活塞的折返区域)中产生140º的交叉角且在中间区域中产生50º的交叉角。在另一实施例中描述了交叉角的一种相反的选择。作为在交叉角之间的可能的角度差参考10º至60º且到90º至110º上或更高的角度差,其中,不说明什么时候哪个角度差应是合适的。
由DE 196 07 774 A1已知一种用于珩磨加工往复活塞式动力机和工作机的气缸工作面的方法,根据该方法应产生被称作螺旋珩磨痕迹的线痕和被称作珩磨痕迹的平顶沟槽。鉴于线痕建议120º至170º的较大的交叉角。鉴于平顶沟槽建议30º至90º的较小的角度。线痕和平顶沟槽相应地在整个气缸工作面上具有相同的定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使得一种用于往复活塞式机器的借助于其使得往复活塞式机器的特别低摩擦的运行成为可能的气缸工作面。
该目的的解决方案根据本发明利用从属权利要求的特征来实现。本发明的另外的实际的实施形式和优点与从属权利要求相结合地来说明。
一种用于往复活塞式机器、尤其往复活塞式内燃机或其它往复活塞式作功机器(例如往复活塞式泵)的气缸的根据本发明的气缸工作面具有彼此间隔的线痕形式的凹槽,由此在相邻线痕之间形成平顶。彼此间隔的线痕表示的是,在气缸工作面的高度方向上观察(也就是说平行于中轴线),两个相邻线痕彼此具有间隔。此外,气缸工作面具有平顶沟槽形式的在平顶的区域中构造的凹槽,其中,第一平顶区域以平顶沟槽的第一定向来构造且至少第二平顶区域以平顶沟槽的第二定向来构造。在此,第一定向和第二定向彼此不同。上述线痕通常具有大于平顶沟槽的深度。本发明利用由模拟计算来测定的原理,根据该原理线痕的定向与平顶沟槽的定向被分离。因此,例如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形式中在根据本发明的带有(在整个气缸高度上观察)仅在一个方向上定向的线痕或带有仅在确定的线痕结构中以保持不变的交叉角相交的线痕的气缸工作面处,构造在线痕之间形成的平顶上的平顶沟槽可区域决定地在第一平顶区域中布置在第一定向中而在第二平顶区域中布置在第二定向中。因此,通过平顶沟槽的定向的合适选择可最小化在往复活塞式机器的运行期间出现的摩擦。
同样地,在带有以第一交叉角相交的线痕的气缸工作面处可在这些线痕之间的平顶上构造有平顶沟槽,其以另一交叉角相交且/或以其它方式例如以如下方式不同地定向,即,例如中轴线相对第一交叉角被摆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633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减速断油控制方法
- 下一篇:具有冷却汽缸盖的点火式液冷内燃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