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不锈钢件与合成树脂件的复合成型体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62926.7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05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谢清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勤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4 | 分类号: | B29C45/14;B29C45/17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张应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锈钢件 合成树脂 接合 复合成型体 锚定效应 成形 均整 制备 复合成型 高度差异 树脂零件 压入试验 密合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锈钢件与合成树脂件的复合成型体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是借由均整的不锈钢件表面,以生成具有锚定效应的表面后,通过插入成形而得以和各种合成树脂件接合。无论不锈钢件的材质为何,通过压入试验得知,接合后的强度会以15N/mm2以上的强度进行稳定密合。而借由本发明具锚定效应的不锈钢件插入成形,在不发生位移和高度差异的状态下,能制作出均整接合多种树脂零件的复合成型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民生用品的壳体零件及内部功能零件、汽车内外装零件、功能零件领域的不锈钢件与合成树脂件一体成型的产品及其制造方法。该产品或零件包括有:移动电话、智能型手机、相机、钟表、音响设备、电视、计算机等民生家电零件的外观零件和内部功能零件等。此外,也可应用于汽车等外观和功能零件。特别是还能应用于重视电波特性的产品金属壳体、及追求轻量化的汽车产业。
背景技术
目前金属与塑料复合成型的技术,一般皆采用的方式,是将铝合金表面处理后以生成多孔质,再插入于射出成型模具内,然后借由与热塑性树脂间的锚定效应以进行结合,例如美国发明7841577号及7919032号专利、日本特许4541153号专利即是一例。然而,若属于不锈钢件时,树脂会受限于PPS树脂、或因不锈钢件的种类而有限制与强度的差异,因此研发至今一直未能推广与普及。此外,以往在不锈钢件上接着多种树脂时,大多以双面胶和接着剂等方式进行接合,但这样会发生不少位移和高度差异等问题,所以实施成效不佳。
目前针对不锈钢件与合成树脂件复合体研究的,虽有日本大成(TaiseiPlas)公司的纳米注射成型技术(NMT)的表面处理方式,但是借由精细蚀刻的接着方式,必须通过管理蚀刻液的劣化情况以稳定强度;再者,在选择合成树脂件时也受到诸多限制的问题,因此仍有许多问题待克服。此外,日本住友轻金属公司虽具有借由硝酸电解液中的电解处理,为金属表面进行粗化,以提高涂漆密合性的先行发明技术,但插入成形的PBT密合强度却约为6N/mm2,显然强度依旧不足,所以该方法仍需待加强。
对于现有的相关技术,请参见如下: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2-157991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10-269532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开1994-136600
上述已知的方式,必须限定不锈钢件中奥氏体类的种类、而且合成树脂件的选项不多、且无法满足不锈钢件与合成树脂件间的密合稳定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未限定不锈钢件材质、且通过与合成树脂件接合的压入试验后得知、是属于稳定高且具有15N/mm2强度的复合体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不锈钢件与合成树脂件的复合成型体,包括:
一不锈钢件,所述不锈钢件为奥氏体类的不锈钢金属件;及
一以射出成型方式与上述不锈钢件锚定接合为一体的合成树脂件;
所述不锈钢件其中一侧表面是具有经过电解、钝化、除尘处理后而遍布多个纳米级微孔的多孔表面,该纳米级微孔的孔径为15~50nm,深度为100~1000nm;
所述合成树脂件面向该不锈钢件的多孔表面为一体接合的接合面,该接合面具有多个遍布并植入于该不锈钢件的纳米级微孔内的锚入部。
一种不锈钢件与合成树脂件的复合成型体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第一、脱脂及水洗步骤:
经由冲压、锻造、或通过切削加工的奥氏体类不锈钢件,进行脱脂洗净后,再洗净和去除表面油脂;
第二、电解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勤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勤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629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陶瓷构件及其成型工艺、电子设备
- 下一篇:一种人机交互装置及面罩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