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试金属材料氢渗透性能的装置及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61815.4 | 申请日: | 2017-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97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彭志贤;刘静;戴明杰;黄峰;程朝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齐晨涵;姜学德 |
地址: | 43008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试 金属材料 渗透 性能 装置 使用方法 | ||
1.一种测试金属材料氢渗透性能的装置,包括由连通体(5)连通的氢接收室(1)和电化学充氢室(2),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体(5)与氢接收室(1)和电化学充氢室(2)通过管接螺母连接,所述连通体内设置有用于隔断连通体和夹持试样的试样夹持装置(6),所述氢接收室(1)顶部通过管接螺母连接有接收室盖(3),所述接收室盖(3)上设置有第一走线孔,所述电化学充氢室(2)顶部通过管接螺母连接有充氢室盖(4),所述充氢室盖(4)上设置有第二走线孔;所述试样夹持装置(6)包括橡胶储样筒(7),所述橡胶储样筒(7)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夹持盖(8)和第二夹持盖(9),所述第一夹持盖(8)上开有略小于试样形状的第一连通孔(8.1),所述第二夹持盖(9)上第二连通孔(9.1),所述第二连通孔(9.1)尺寸与第一连通孔相同,其中第一夹持盖(8)上还开有走线孔(8.2),所述橡胶储样筒(7)与第一夹持盖(8)和第二夹持盖(9)之间均设置密封橡胶垫片(10);所述密封橡胶垫片(10)为环形,直径小于橡胶储样筒(7),所述密封橡胶垫片(10)中部开有与第一连通孔(8.1)形状大小相同的孔,所述走线孔(8.2)错开密封圈橡胶圈(10)在第一夹持盖(8)上的对应位置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金属材料氢渗透性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的尺寸均为10mm×10mm的方形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金属材料氢渗透性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接收室(1)、接收室盖(3)、电化学充氢室(2)、充氢室盖(4)、连通体(5)、橡胶储样筒第一夹持盖(8)和第二夹持盖(9)均采用有机绝缘材料。
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金属材料氢渗透性能的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金属试样夹持在试样夹持装置上,并从试样一端接出包芯导线;
S2将试样夹持装置安装在连通体上;
S3将连通体和氢接收室和电化学充氢室进行连接,并将包芯导线从电化学充氢室顶部拉出;
S4向电化学室内倒入实验所需溶液,直至相应侧试样完全浸没;
S5向氢接收室中倒入实验所需溶液,直至相应侧试样完全浸没;
S6盖上充氢室盖和接收室盖,将包芯导线从充氢室盖的其中一个第二走线孔穿出,并向氢接收室和电化学充氢室内连接相应电极和进出气管;
S7将装置放在通风橱中,并将包芯导线和电极分别连接至相应的电化学工作仪器上,然后按照Devanathan-Stachurski双电解槽充氢原理进行电化学充氢实验。
5.一种利用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进行金属材料氢渗透性能的测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芯导线、电极和进出气管与充氢室盖或者接收室盖之间通过有机粘合剂粘结。
6.一种利用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进行金属材料氢渗透性能的测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试样的具体连接过程为,将试样夹在密封橡胶垫片之间,再用第一夹持盖和第二夹持盖将密封橡胶垫片夹紧后置于橡胶储样筒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6181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