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铸轧辊、铸轧系统和基于该铸轧辊的铸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9859.3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350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阳;张庭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金镁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06 | 分类号: | B22D11/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石伍军;张鹏 |
地址: | 415100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灌溪***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轧辊 系统 基于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铸轧辊、铸轧系统和基于该铸轧辊的铸轧工艺,该铸轧辊包括辊芯和设于辊芯外周的辊套,所述辊芯沿轴向设有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冷却区,每个冷却区上对应设有进液管和出液管,每个进液管和出液管上分别设有调节阀,每个进液管均与冷却源连接。本发明实施例旨在解决现有的铸轧辊轴向上温度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铸轧板在同一截面上厚度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铸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铸轧辊、铸轧系统和基于该铸轧辊的铸轧工艺。
背景技术
镁合金等金属板材的铸轧是金属凝固和轧制共同作用的过程,凝固过程受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凝固过程中,铸轧辊各位置温度分布不均匀,将导致铸轧辊各位置变形不均匀,因而得到的坯料板形厚度不均,使得最终铸轧板成品的合格率降低。传统的铸轧辊冷却方式采用一根进水管和一根出水管对铸轧辊进行整体冷却,这种结构难以解决由于铸轧辊轴向上温度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铸轧板在同一截面上厚度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铸轧辊、铸轧系统和基于该铸轧辊的铸轧工艺,其能解决现有的铸轧辊轴向上温度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铸轧板在同一截面上厚度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铸轧辊,包括辊芯和设于辊芯外周的辊套,所述辊芯沿轴向设有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冷却区,每个冷却区上对应设有进液管和出液管,每个进液管和出液管上分别设有调节阀,每个进液管均与冷却源连接。
优选的,所述铸轧辊还包括集液槽和集液管,每个冷却区的出液管与所述集液槽连通,所述集液槽与所述集液管连通,所述集液槽的液体通过所述集液管导出。
优选的,所述冷却区的数量为三个。
优选的,所述集液管上还设有温度测试仪。
优选的,所述辊芯的每一冷却区设有周向冷却槽,所述进液管中的液体通过所述周向冷却槽,经所述出液管导出。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铸轧系统,包括铸轧机、铸嘴、厚度测试仪、控制模块,所述铸轧机包括铸轧辊,所述铸轧辊包括辊芯和设于辊芯外周的辊套,所述辊芯沿轴向设有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冷却区,每个冷却区上对应设有进液管和出液管,每个进液管和出液管上分别设有调节阀,每个进液管均与冷却源连接。
优选的,所述铸轧辊的数量为两个,所述铸嘴的镁合金熔体经两个铸轧辊的间隙冷却,形成铸轧板;所述调节阀、铸轧机和厚度测试仪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铸轧辊还包括集液槽和集液管,每个所述冷却区的出液管与所述集液槽连通,所述集液槽与所述集液管连通,所述集液槽的液体通过所述集液管导出。
优选的,所述冷却区的数量为三个。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上述铸轧辊的铸轧工艺,所述铸轧辊包括辊芯和设于辊芯外周的辊套,所述辊芯沿轴向设有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冷却区,每个冷却区上对应设有进液管和出液管,每个进液管和出液管上分别设有调节阀,每个进液管均与冷却源连接,所述铸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铸嘴中的镁合金熔体经两个铸轧辊的间隙冷却,形成铸轧板;
在铸轧过程中,厚度测试仪测出铸轧板厚度并将厚度数据反馈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将厚度数据与预设板形的数据进行比较并分析,发出指令控制调节阀开启程度;
温度测试仪测出回液温度并将温度数据反馈至控制模块,厚度测试仪、调节阀、温度测试仪和控制模块形成自动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铸轧板的厚度达到预设值。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金镁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湖南金镁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98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