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泵设备减振装置升级更换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9611.7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78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黄伟;张同亿;胡明祎;兰日清;祖晓臣;张昕佳;李少华;姚张婷;曹雪生;秦敬伟;马新生;王延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60 | 分类号: | F04D29/60;F04D29/6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旭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3 | 代理人: | 冯云 |
地址: | 10008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泵 设备 拆卸 状态 下减振 装置 升级 更换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泵设备零拆卸状态下减振装置升级更换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分别对水泵、低位管道和高位管道进行临时固定;2)拆除水泵的减振装置,低位管道的支撑结构以及高位管道上的悬挂结构;3)设置新的水泵减震装置;4)原位安装新的低位管道支撑结构,并将其与楼板进行点焊和结构胶粘定位;5)原位安装新的高位管道悬挂结构,并将其点焊定位,最终利用膨胀螺栓结构胶定位;6)拆除上述临时固定措施,进行检测评估,当实际振动值R≤允许振动值[R]时,结束施工;当R>[R],重新养护并进行局部减振加固补强,进行检测评估直至R≤[R]。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泵设备减振装置升级更换施工方法,属于建筑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技术在进行工业及民用建筑内水泵设备减振装置更换升级时,需要对水泵设备和管道原安装体系进行部分拆卸甚至大面积拆卸,这样,建筑结构正常使用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造成较大的负面损失。总结之,传统设计方法具有以下缺陷:
既有设备体系受扰动情况严重。传统技术中,当对原设备和管道减振装置以及混凝土基础进行升级改造时,需要对设备和管道进行部分拆卸甚至大面积拆卸,这样会造成原设备体系受扰动严重,二次安装时会引起松动、错位甚至异位等情况,影响其正常使用。
商业化减振产品直接使用。传统技术中,往往在明确振害现象后,施工方直接与减振产品单位确定减振装置,现场施工多是“现状”适用“产品”,以满足减振产品安装,会造成不规范施工、野蛮施工等状况发生。
施工改造后仍存在潜在风险。传统技术中,由于设备和管道体系涉及拆卸后二次安装固定、在此基础上的减振装置非合理性安装以及管道原支撑、悬挂体系非系统性改造等,会使本次施工改造后体系仍存在不良因素和潜在风险,可能会引起反复、多次改造。
不利于更换后隔振装置的耐久性、持久性和有效性工作。传统技术中,由于对原设备和管道体系扰动较大,现有施工技术流程不清晰,原隔振装置或混凝土基础升级更换仍存留不足,使得新隔振装置在投入使用时,并非最佳隔振状态或者按先期振动控制计算状态进行工作,不利于其长期持久工作。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泵设备零拆卸状态下减振装置升级更换施工方法,其无需对水泵设备和管道进行拆卸,不会产生二次安装引起的松动、错位甚至异位等情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水泵设备零拆卸状态下减振装置升级更换施工方法,所述水泵设备包括水泵、高位管道、低位管道、减振装置、支撑结构和悬挂结构,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分别对水泵、低位管道和高位管道进行临时固定;2)拆除水泵的减振装置,低位管道的支撑结构以及高位管道上的悬挂结构;3)设置新的水泵减震装置,包括在混凝土基础表面上凿毛80-100mm,植筋、加钢板、植入预埋件、浇注新的混凝土并封包基础表面,然后将新的水泵减震装置设置在基础表面上,并将减振器与水泵进行铆接和点焊;4)原位安装新的低位管道支撑结构,并将其与楼板进行点焊和结构胶粘定位;5)原位安装新的高位管道悬挂结构,并将其点焊定位,最终利用膨胀螺栓结构胶定位;6)拆除上述临时固定措施,进行检测评估,当实际振动值R≤允许振动值[R]时,结束施工;当R>[R],重新养护并进行局部减振加固补强,进行检测评估直至R≤[R]。
在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泵设备零拆卸状态下减振装置升级更换施工方法中,在步骤4)中安装新的低位管道减振器,并点焊定位该低位管道减振器。
在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泵设备零拆卸状态下减振装置升级更换施工方法中,在步骤5)中安装新的高位管道减振器,并点焊定位该高位管道减振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零拆卸,不对既有设备体系产生较大扰动。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无需对设备和管道等工作体系进行拆除,扰动较小,不会造成二次安装引起的松动、错位甚至异位等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96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