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调整音质的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8995.0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565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兴;周荣冠;郭顺;葛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3/00 | 分类号: | H04R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93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青岛路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调整 音质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调整音质的方法,用于调整电子设备的音质,包括:划分电子设备的壳体或屏幕成不同发声区域并设置相应的声学信号处理配置;检测听音位置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所处的发声区域;应用与听音位置所处发声区域对应的声学信号处理配置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并依据处理后的音频信号驱动听音位置所处发声区域输出声学振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自动调整音质的系统。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调整音质的方法和系统,使用户能够在不同听音位置获得一致的听觉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调整音质的方法和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根据不同的听音位置自动调整音质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有一种发声技术是利用电子设备的屏幕振动、或壳体振动、或局部壳体振动来发声,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壳体或局部壳体可以是金属、玻璃、塑料、陶瓷等各种形式的材料。相比于使用传统的扬声器技术,该利用电子设备屏幕振动或壳体振动的发声技术中,无需在电子设备壳体上设立出声孔,这对于电子设备的美观度以及防水性都有显著的提高。
利用电子设备的屏幕振动或壳体振动的发声技术,主要是使用正面的屏幕作为发声部件,即用户通过将耳朵贴近正面屏幕来获取通话应用中或者音频播放中的声音,这符合用户长久以来形成的使用习惯。然而,在屏幕的不同位置,发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举例而言,当用户将耳朵贴近手机顶端时,用户可能获得响度较大且高音较明亮的声音,而当用户将耳朵贴近手机顶端偏下的位置时,则会获得响度一般且高音不明亮的声音,即,用户在听感上会觉得声音沉闷,这样的情况导致用户在将耳朵贴近屏幕的不同位置时无法获得一致的听觉体验。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自动调整音质的方法和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调整音质的方法和系统,使用户能够在不同听音位置获得一致的听觉体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动调整音质的方法,用于调整电子设备的音质,包括:划分电子设备的壳体或屏幕成不同发声区域并设置相应的声学信号处理配置;检测听音位置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所处的发声区域;应用与听音位置所处发声区域对应的声学信号处理配置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并依据处理后的音频信号驱动听音位置所处发声区域输出声学振动。
一种自动调整音质的系统,包括:配置模块,划分电子设备屏幕或壳体成不同的发声区域并设置相应的声学信号处理配置;位置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听音位置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所处的发声区域;音频处理模块,与所述配置模块以及所述位置检测模块连接,用于应用与听音位置所处发声区域对应的声学信号处理配置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并依据处理后的音频信号驱动听音位置所处发声区域输出声学振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划分电子设备不同发声区域并设置相应的声学信号处理配置,然后检测用户的听音位置在电子设备上的发声区域,依据听音位置所处发声区域对应的声学信号处理配置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并根据处理后的音频信号驱动听音位置所处发声区域输出声学振动,从而使用户能够在不同听音位置获得一致的听觉体验。
另外,在所述检测听音位置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所处的发声区域的步骤之前,包括:检测到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听筒工作模式。
另外,所述检测听音位置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所处的发声区域,是指:应用传感器监测电子设备使用者的耳朵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所处的发声区域。
另外,所述检测听音位置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所处的发声区域,是指:应用电子设备的电容触控屏感测电子设备使用者的耳朵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所处的发声区域。
另外,所述划分电子设备的壳体或屏幕成不同发声区域并设置相应的声学信号处理配置,包括:测量电子设备的屏幕或壳体不同位置的声学响应,并根据所述声学响应将电子设备的屏幕或壳体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发声区域;为每个发声区域设定相应的声学信号处理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未经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89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