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桩与承台连接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58049.6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0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刘天培;蔡建业;余兴;曹忠强;冯印;郑利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14 | 分类号: | E02D27/14;E02D5/58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8 | 代理人: | 程殿军,张瑾 |
地址: | 4321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桩施工,尤其涉及一种管桩与承台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因其具有质量稳定、桩身强度高、单桩承载力高、造价低、施工工期短以及质量容易保证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采用。承台作为管桩与上部结构的传力体,其与管桩当前主要有三种连接方式:1、管桩顶直接埋入承台;2、管桩顶面端板上焊接锚固钢筋;3、管桩内放置插筋并浇灌填芯混凝土。
上述三种连接方式均存在缺陷:
第一种连接方式,施工简便,但其埋入长度需要精确计算,埋入长度过短不能满足受拉强度要求,埋入长度过长则会增大投资成本,同时由于现场施工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施工单位很难精确控制管桩埋入长度;
第二种连接方式,现场焊接工作量较大、质量可靠性较差且受力不连续,锚入承台的普通钢筋焊缝与钢筋的受力方向垂直,容易导致焊缝撕裂失效;
第三种连接方式,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多的连接方式,国标图集10G409对向管桩内放置插筋并浇灌填芯混凝土有详细的技术要求,如“浇灌填芯混凝土前,应先将管桩内壁浮浆清理干净,以采用内壁涂刷水泥净浆、混凝土界面剂或采用微膨胀混凝土等措施来提高填芯混凝土与管桩桩身混凝土的整体性”,这一点虽能提高填芯混凝土与管桩桩身混凝土的整体性,但效果非常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桩与承台连接结构,提旨在用于解决现有的管桩与承台连接时,施工较复杂或者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管桩与承台连接结构,包括具有中空结构的管桩以及支撑于所述管桩上的承台,于所述中空结构内设置有底板以及浇筑于所述底板上的混凝土填芯,所述混凝土填芯内设置有伸入所述承台内的若干第一锚固钢筋,且所述中空结构的内壁上具有内陷的若干卯眼,所述混凝土填芯的外表面具有伸入各所述卯眼内的若干榫头。
进一步地,所述管桩与所述混凝土填芯均至少部分伸入所述承台内。
进一步地,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锚固钢筋具有弯折部,各所述弯折部均位于所述承台内。
还包括若干第二锚固钢筋,各所述第二锚固钢筋均位于所述混凝土填芯内且沿竖直方向依次间隔分布,每一所述第二锚固钢筋与接触的所述第一锚固钢筋焊接或者捆扎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中空结构的内壁上沿同一圆周均匀间隔分布有若干所述卯眼,且至少部分所述卯眼沿竖直方向依次间隔分布。
进一步地,各所述卯眼呈条形或者方形或者圆形或者梯形或者波浪形。
更进一步地,各所述第一锚固钢筋均与所述底板焊接。
所述底板的边沿水平嵌合于所述中空结构的内壁内。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连接结构中,在管桩的中空结构内浇筑有混凝土填芯,且通过第一锚固钢筋将承台与混凝土填芯连接为一个整体,确保了管桩与承台连接的整体性,连接可靠、强度高,而混凝土填芯与管桩之间通过卯眼与榫头配合连接,使得混凝土填芯与管桩之间形成咬合的结构形式,改善了填芯混凝土与管桩的受力条件,确保了混凝土填芯与管桩连接的整体性、连接可靠、强度高,保证管桩在承受拉力或压力时,能同时承受较大的弯矩和水平荷载,可以用作抗拔桩或抗弯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桩与承台连接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管桩与承台连接结的混凝土填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管桩与承台连接结的管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管桩与承台连接结的第一锚固钢筋与第二锚固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80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