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顽固性面瘫的艾灸用药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6265.7 | 申请日: | 2017-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924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0 |
发明(设计)人: | 魏清琳;范娥;李付根;李玲;郑先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835 | 分类号: | A61K36/835;A61P25/02;A61H39/06;A61K33/00;A61K31/125 |
代理公司: | 兰州智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2201 | 代理人: | 赵立权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治疗 顽固性 面瘫 艾灸 用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顽固性面瘫的艾灸用药,由艾绒与中药组合物按1‑6:1的重量比组成,所述中药组合物包括按如下重量份配比的药物组分:苍术2‑5份、防风2‑5份、白芷2‑5份、丁香2‑5份、吴茱萸2‑5份、厚朴2‑5份、肉桂2‑5份、樟脑1‑2份、沉香1‑2份、火硝2‑5份。本发明艾灸用药祛风散寒,通络温阳,先扶正后祛邪,使邪去而不伤正,补络脉之虚,扶机体之正气,标本兼治,显著提高了艾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而且治疗成本低、无创伤,操作方便、作用直接,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具有容易向基层医院、社区及农村地区推广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顽固性面瘫的艾灸用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周围性面瘫也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核或其下的面神经各段损害所致的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致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导致本病的病因。该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于青壮年,一般为单侧受累,但也有累及双侧,任何年龄段均有发生,但以20~40 岁患者多见,且男性多于女性。该病通常发于冬春季节,起病较急。周围性面瘫约50%的患者在发病2 天内面瘫达最严重程度,绝大多数患者在5 天内达到高峰。医疗实践证明,针灸疗法对周围性面瘫有良好的疗效,但面神经损害程度、患者的体质、精神因素、就医的时间及医者的治疗方法等原因皆可导致病情迁延日久,久治不愈而形成顽固性面瘫。临床上一般将病程在 2 个月以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仍留下后遗症者称为顽固性面瘫,亦称难治性面瘫或重症面瘫。
顽固性面瘫患者在发病期间,大多接受过中、西药物及针灸治疗,疗程较长,生理及心理上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痛苦。在这其中,中、西医药物治疗需要患者长期服药,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且药物治疗疗效有限。中医针刺疗法虽然对该症疗效显著,但对于老年患者及体质虚弱患者,若直接行针刺治疗,刺激过强,容易耗伤正气,反而影响疗效。艾灸疗法由于成本低、易操作、创伤小,在顽固性面瘫治疗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但目前的艾灸疗法采用单一的艾绒作为艾灸用药,疗效有限,限制了艾灸疗法在治疗本病症上的广泛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的用于治疗顽固性面瘫的艾灸用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用于治疗顽固性面瘫的艾灸用药的制备方法。
为此,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治疗顽固性面瘫的艾灸用药,由艾绒与中药组合物按1-6:1的重量比组成,所述中药组合物包括按如下重量份配比的药物组分:
苍术2-5份、防风2-5份、白芷2-5份、丁香2-5份、吴茱萸2-5份、厚朴2-5份、肉桂2-5份、樟脑1-2份、沉香1-2份、火硝2-5份。
进一步地,所述中药组合物的药物组分按如下重量份进行配比:
苍术5份、防风3份、白芷5份、丁香2份、吴茱萸4份、厚朴5份、肉桂4份、樟脑1份、沉香1份、火硝5份。
一种上述用于治疗顽固性面瘫的艾灸用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重量份配比要求准备各原料药材,将火硝溶于水中形成浓溶液,将苍术、防风、白芷、丁香、吴茱萸、厚朴、肉桂、樟脑、沉香投入火硝水溶液中并充分浸透,然后将火硝水溶液连同浸入的药材进行烘干;
(2)将烘干后的药材共同研磨,制成药物粉末;
(3)将艾绒与所述药物粉末按重量比要求均匀混合,制成圆柱状或锥柱状艾柱;
(4)将所述艾柱用纸张包裹固定,即得所述艾灸用药。
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药物粉末的粒度为40-100目。
本发明药物组分的药性特点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未经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62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