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热压转换效应的传热方法及传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5775.2 | 申请日: | 2017-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98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姜玉雁;李铁;李玉华;袁达忠;李志刚;王涛;唐大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热压 转换 效应 传热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热压转换效应的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提供一种传热系统,所述传热系统具有加热端和冷却端,加热端和冷却端之间由至少两条连接通道连通,所述加热端、冷却端和连接通道均为刚性部件,且共同形成一个封闭循环回路,所述加热端或冷却端分别做成蛇形管形式、管排形式、板状通道形式中的任意一种;
步骤2,确定一工作温度区间T,根据所述工作温度区间T来选择导热工质,使所述导热工质在所述工作温度区间内对应的工质压力P的变化满足:且使所述导热工质在所述温度区间T内处于气液两相共存状态;
步骤3,向所述封闭循环回路内充装所述导热工质,充装所述导热工质的质量由公式m=ρ1V1+ρg(V-V1)确定,其中,m为导热工质充装质量,单位为kg,
T1为工作温度,在进行所述充装质量计算时,取工作温度区间T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平均值作为T1的温度,单位为℃,V为封闭循环回路总容积,单位为m3,
V1为所述工作温度T1下,所述封闭循环回路内导热工质的液态体积,V1选取为V1=(91%~99%)V,单位为m3,ρ1为在所述工作温度T1时饱和液态工质的密度,单位为kg/m3,ρg为在所述工作温度T1时饱和气态工质的密度,单位为kg/m3;
步骤4,将所述加热端与热源紧密接触,将所述冷却端与冷源接触或对环境散热,所述加热端的液态导热工质受热产生热膨胀,形成压力波,压力波对液态工质产生挤压作用,驱动液态工质循环流动,流至冷却端散热后再流动至加热端,如此循环,使热压转换效应持续维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导热工质在所述工作温度区间内对应的工质压力P的变化满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据所述工作温度区间,所述导热工质选自水、丙酮、甲醇、乙醇、制冷剂、二氧化碳、氨、导热姆、NaK合金、钾、钠、锂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4.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传热方法来实现热压转换效应的传热系统,其包括与热源接触的加热端、与冷源接触或对环境散热的冷却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端和所述冷却端之间由至少两条连接通道连通,所述加热端、冷却端和连接通道均为刚性部件,且共同形成一个封闭循环回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部件的材料为金属材料,选自铜、铜合金、铝、铝合金、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钢中的任意一种。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端或冷却端分别做成蛇形管形式、管排形式、板状通道形式中的任意一种。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通道选自椭圆式通道、弯曲式通道、吹胀式通道中的任一种。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循环回路是单通道回路。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循环回路是多通道并联的回路。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通道上设置一个储液装置,通过开闭阀门调节所述封闭循环回路内的充液量。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通道上装设辅助泵送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577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